梧桐细雨文学网-中国纯文学经典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联盟频道 > 文苑漫步 > 为什么活着怎么样活着

为什么活着怎么样活着

 

作者:李寻欢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1-08-06 阅读:
摘要:为什么活着与怎么样活着经济学分析与数学解/也答清溪昨晚一个骂民族主义的帖子在发上去三分钟之后就被砍掉了,这是俺网上生涯

昨晚一个骂民族主义的帖子在发上去三分钟之后就被砍掉了,这是俺网上生涯里头一回挨刀,偏生又自认为内容很健康,于是马上用ICU和在线的斑竹孤独九剑理论,在俺喋喋不休一大堆之后,九剑终于给了俺一句话“砍了就算了,你合作一下,改天我请你喝酒,你要坚持不服的话,我是不忍心封你IP的:)”那时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趋利避害是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准则,而关于“被封IP”和“被请喝酒”这两件事的“效用”“无差别曲线”以及“成本收益”分析是如此之简单明了——我大学学的是经济学专业。

我有时候习惯于经济学方法分析,比如说对于清溪MM问我的关于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的问题。

活着其实是不需要问为什么的,只有死去才需要问为什么。活着和死去,在佛家看来是生存的两种状态。我现在试图用简单的成本收益法分析死去,来证明我们为什么活着。

我们的活着,并不是选择的结果,而只是一个事实,一个前提。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几亿分之一的偶然,而其实它在以受精卵形式存在以后却几乎成为一个必然。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此后便在某一个环境里由某一些与这个生命形成有关的人抚养长大——成长到有一天我们开始思索关于为什么活着的问题。

而事实上,活着的确只是一个既定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活着”与我们自己而言,是没有成本的,即C(活着)=0,所以需要研究的,只是收益函数V(活着)=?(注意这里的活着其实只代表你关心的某一个时间区间),把它记为A。这个A,的确有可能是负数,直观上就是你觉得自己活的很痛苦。而痛苦却并不能让你决定什么,因为问题的关键还要看“死去”状态。

刚才说“C(活着)=0”,那么相应的有:

V(死去)=0。这是因为死去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当然谈不上什么收益。一个形式逻辑上的误会可能会把“死去”逃避的“痛苦”计算为它的正收益,其实这只是“活着”的负收益而已,不可以重复统计的。

死去没有收益,而死去的成本很大,因为死去作为活着的彻底“否命题”,将带走“活着”的所有“历史积淀”(而不象刚才说活着的收益时那样只放在某一个区间里考察),这就包括以前的美好回忆,亲人的依恋,所有的物质财产,等等等等,就这样把所有不同区间的正值的V(活着)叠加起来,就得到了C(死去),记为B吧。

那么,决定一个人选择活着还是死去状态的所有因素,就简化为这两个数字的比较。如果A是正数,则必然活着。如果A是负数,则还要看它的绝对值和B哪个大,也就是说,只有“绝对值A”大于B的时候,人才会选择死去。这在直观上说就是“在某段时间里的痛苦(应该还包括‘预期’中的痛苦)已经超过了记忆中所有的活的正价值”,从而“死去”较之“活着”是一种“帕累托改进”的“制度安排”。

托儿思太顾作深沉地把“活着还是死去”总是挂在嘴上,其实对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往往不必考虑这个问题,因为理论上讲“A〈0且‘绝对值A’大于B”的确是一个可能性很少的事件,在概率上,类似的小概率事件应该是可以忽略不记的。

哦,说到了概率,这暴露了我的秘密,就是我在大学当经济系学生的时候,最喜欢的是数学并且往往逃课去数学系胡混,所以在下面将要论述的关于“怎么样活着”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将更多的使用数学工具。

先说一个最简单的模型:活着就是定积分。

X轴是生命长度,Y轴就是“效用”(经济学术语,泛指一切使用价值带给人的“主观感受”)。随着你生命曲线的跳跃,效用忽高忽低时正时负。最后生命曲线到尽头,你在平面里围住的那块面积(即函数定积分),拿一区间的数字(正)加上四区间的数字(设为负值),就是你生命的“净效用”。你最后闭上眼睛时脑子里闪现的应该就是这个数字的“数学期望值”。

需要特意说明的是,不同生命个体的X轴起始位置是因人而异的。假设说客观空间里有个刻度吧,下来举例来说明。比如说沙特王子的起始横坐标是100,我的起点是0,而一个街头乞丐是(-100),那么下来就有了三个相互独立的曲线在做各自的定积分。几十年后,我们都死了(不妨假定我们是同时死的)。沙特王子一辈子就当王子了(只是从小王子当成了老王子),什么也没干,生命曲线就和X轴重合了,于是他的定积分值就是0。我呢,一辈子倒也力所能及的给社会做出了一点贡献,同时也孝敬了父母恩爱了妻子还留了一个后代在世上,比如说我的数值就是100吧。而那个乞丐呢,后来洪福齐天,脱了贫,成了家,还立了业,这样相对于他很低的起点而言,他的生命曲线是极端高扬的,他的数字可能就是1000。那么,我们一块去见上帝的时候,笑的最开心的就是乞丐了,而最没脸的就是王子——虽然乞丐最后的成就还是没有我大,而我又压根体验不到王子的幸福生活——-我们比的只是各自围住的那块面积,也就是对自己有感知意义的一个数字,而不是最后的相对位置。

刚才已经使用了“效用”这个词,这个概念不妨作为整个生命函数的因变量,即Y。而函数的自变量却非常复杂,应该说包括我们目前已知的所有物质和非物质吧。这里要对他们进行分类,分类是个大学问,鸭梨死多德就是靠这个发的家。这实在是太难了,哎,要不,我看就这样简单分吧: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一切能一切可以货币化的商品和服务,统一记为M,就是钱,MONEY吧。下面非货币类的再分两类,一个是“情”,包括爱情亲情友情等,满足内心归属感的,记为N,再一个是“感”吧,包括名气虚荣心自尊等,满足内心认同感的,记为P吧。那么,生命现在就被抽象为一个函数Y=f(M,N,P),生命目的和意义就是追求Y最大化。生命过程就是不断去追求具体的或M或N或P,从而使自己产生“效用”,提升自己的Y值。

而同样需要特意说明的就是,这个函数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形式各异的,就是说尽管都抽象为关于M,N,P的三元函数,但是每个人对不同自变量需求的强度是不同的,数学上表现为Y对不同自变量的导数值有很大差异。接前面那个例子,比如说乞丐最需要的就是M,我最敏感的是N(其实不是的,我最稀缺的也是M,嘿嘿),而王子最渴望的是P(成就一番事业名垂千古),那么我们各自函数的全微分就表现出极大的不同。直观上看,乞丐对钱特眼红而王子宁愿把钱分给乞丐换取他的顶礼膜拜。

当然,进一部还有,其中的M,N,P其实仍然是函数,比如说N=f(爱情,亲情,友情)等,那么,就还涉及到二阶偏导数的问题,不过原理还是一样的。

我用了如此的文字分析效用与需求,因为我认为明白这些实在是太重要了。

很多时候,让我们痛苦的,不在于得到什么,得到多少,而很可能是因为:

A: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B:不知道怎样去追求它;

C:不知道它是原本得不到的;

D:得到之后才发现自己不需要它……

可以看出,我认为所有的痛苦在于“知道”这个范畴和“得到”这个范畴的矛盾。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两极世界,一极是内心世界,这些最终体现为我们的理想;另一极是身体之外的现实世界,构成了一个现实空间。

我们毕生的归宿,就是寻找理想和现实的那个均衡点,有时候找到了,于是感到宁静,感到幸福。可是很快理想或者现实又在改变,于是只好再此匆匆去寻找。而值得欣慰的一点就是,在不断的寻找中,我们也许体会到:寻找本身也能带来宁静和幸福。——而让人恐惧的是,有时候太过长久的失去清晰的理想,太过长久的感到自己失去现实的力量,找不到那个幸福的均衡点,也甚至看不到达到它的希望,这会让我们迷茫,忧伤,甚至绝望,才会在我们百无聊赖寂寞无赖的夜里,思考关于活着,以及怎么样活着的话题……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