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细雨文学网-中国纯文学经典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散文频道 > 随笔小记 > 心中的桃源

心中的桃源


作者:霁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4-03-07 阅读:
摘要:夸父弃杖,化作邓林,桃林远古就有。那漫野的桃林,随意欹斜的枝干,零星的绿叶,满树的粉色桃花,三生三世看那十里桃花,真

心中的桃源

夸父弃杖,化作邓林,桃林远古就有。那漫野的桃林,随意欹斜的枝干,零星的绿叶,满树的粉色桃花,三生三世看那十里桃花,真是美若仙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年轻女子正值青春年华,赶紧结婚生子,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年轻女子笑靥如花,在崔护眼里是爱情。“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桃花就是人间的春天。桃有甜蜜的汁,是长寿的果;“桃李满天下”桃李是弟子。桃已然不仅仅是一种树,而是某种文化的标识。春天、少女、爱情、长寿、弟子,幸福美好的象征。

然而,美丽的容颜不能改变她的平凡与朴素。尽管它的花很娇艳,果实很甜美,但它绝对算不上名贵。桃树终究是一个普通的树种,家前屋后、路旁河边、原野山坡,它不择地,也不娇贵,人间处处可见。果实可以出现在天庭瑶池宴上,也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她实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种果树了。

林尽水源,山那边有一个美丽的桃源。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那就是一个普通的村庄而已。土地平旷,房屋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小路穿行,鸡犬相闻。然而,这种场景实在平常;不是什么仙山楼阁,不是什么海外瀛洲,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能力建设这样一个地方,哪怕陶渊明那个时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隐居的地方,景色绝不逊色于桃源啊!然而,这样一个桃源却意义非凡,它不仅神秘难寻,而且成为后世中国人心中的理想。很多是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它的向往,王维、李白……那么,桃源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当我读到桃源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时,怦然心动,因为我觉得看一个社会美好是否,请看它的弱势群体是否得到很好的安置,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可见社会和谐、安定。读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时,边仿佛嗅到一股和平的气息,因为我很自然地想到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的情景。读到“避秦时乱,来此绝境“的时候,想到秦二世的暴政,想到秦末的农民起义,想到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愤怒呐喊,想到朝代更替,“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还有东晋荒唐无比的“八王之乱”。人们多么渴望和平、宁静的生活啊!战争带给人们的是无止境的恐惧和痛苦。俄乌战争死亡几十万年轻的生命;加沙地区人们饥饿、寒冷,每天都受到死亡的威胁。生活在和平安宁的国度,仿佛是生活在桃源。于是我能理解为什么平凡的桃源会成为一个圣地。为什么人们称延安圣地,人们痛恨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痛恨不平等,胜过痛恨贫穷。

桃源实在就是一份和平与安宁啊!于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我们都需要和平。 没有战乱, 没有矛盾、纠纷,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饥饿、寒冷,让普通人都能快乐地生活;像《礼记 ·大道之行》那样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全。这样的桃源在陶渊明那个时代,唯有“逃”离现实社会,与世隔绝,不复出焉,以一种决绝地态度与源外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逃离代价很大,陶渊明没说,只是说桃源消失了。逃离俗世,实在是太困难了,你看受到热情招待的渔人都能出卖桃源中人,世上哪还有桃源的立足之地?于是桃源就变成了一个神秘、难以寻觅的地方。渐渐地,它仿佛变成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成了中国人的一个梦。王维说“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李白说“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一个和平、安宁之所而已,东晋难寻这样一个地方,陶渊明就在心里建设一个。内心选择逃离,逃离污浊的官场,寻求个人内心的安宁,过隐居的生活。他深刻的领悟到和平与宁静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满堵萧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晏如自若,饮酒、读书、雅吟、弹琴。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还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也许,他的心活在桃源里。

现在我们已然生活在陶渊明笔下的桃源里,很多人感到幸福、知足;也有人在做新的桃源梦,除了没有战争,还希望没有污染,有青山绿水。人们内心对幸福的要求并不那么物质,但在生活中却恰恰相反。人们为了赚更多的钱,有更好的物质生活,追逐名利,让自己身处在各种矛盾纠纷当中,以至于没有了幸福感。如果我们也学会逃离某些东西,也许就会找到那个桃源。 

如今,你是否想着为自己构造一个美丽的桃源呢?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
  • 上一篇:晚学

  • 下一篇:没有了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