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细雨网欢迎您!   
梧桐细雨文学网  
当前位置:主页|人物传记|李白传|五 漫游生活的第二期——更多的暴露和批判

五 漫游生活的第二期——更多的暴露和批判

类别:人物传记    作品名称:李白传     作者:李长之      字数:本文有6302个文字    阅读时间约16分钟

  

      李白第一次漫游的时候,不过二十五六岁,现在这一次漫游是四十四五岁了,上一次漫游还比较有一个固定的地方——那就是“蹉跎十年”的湖北安陆,这一次的漫游,却更不固定了,勉强可以称为漫游的中心的,乃是“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书情赠蔡舍人雄》)的河南开封以及“爱子在邹鲁”(魏万《金陵酬谪仙子》的山东单县;上一次漫游,离开了故乡四川,以后再也没回去过,现在这一次漫游,离开了政治中心的长安,以后便再也不曾旧地重游了;两次的漫游统统是在从政和学道的矛盾心理中,但第一次漫游,压倒的力量是从政,而第二次漫游,压倒的力量却变为学道了;第一次的漫游,以入长安的一幕作为结束,后一次的漫游,也有让这漫游告一段落的事件,那就是参加永王璘的政治活动;在第一次漫游时,唐明皇的政治统治,虽然危机四伏,但还没有爆发,这一次漫游,却正是当那危机逐渐成长,最后酿成了所谓“安史之乱”或称“天宝之乱”的时候;——李白在不同的经历中,对盛唐统治者的面目是认识更清楚了,批判也更深刻了,可是他自己也老了。

 

      在这“十载客梁园”的期间,为什么在河南开封一带较久呢?这是因为这里是交通的要道,在他北边漫游到河北山西,西边漫游到陕西邠县,东边常回家到山东瞧瞧的时候,便很容易路过于此了。至于他所以常到山东,那是不只因为他离京以后,又把家安在这里,还因为山东也是道教的一个中心,他要在山东学道呢。

 

      李白在开封一带,发挥了他的豪兴。像《将进酒》中所写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曹植)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里岑夫子大概是岑勋,丹丘生即元丹丘,都是李白的好友。在好友跟前,他更畅怀痛饮了。因为政治失败,他觉悟到“钟鼓馔玉不足贵”,并因而否定一切,“古来圣贤皆寂寞”。但在这里,却仍有他的自负,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豪气,“千金散去还复来”;把五花马,千金裘,尽管当去,“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就是他“我浮黄河去京阙”《梁园吟》以后的感觉。他又说: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青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伯夷叔齐)事高洁!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枚乘司马相如)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歌且谣,意方远,东方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梁园吟》

 

      在这里,他仍是羡慕富贵,不甘于像伯夷叔齐那样的寂寞消极,他并没有死心,他说“欲济苍生未应晚”。可是目前既没有到手的希望,他就拼命地喝酒,拼命地赌。这里是:一方面他觉得应该大量享受,一方面又有一种我来救你们的恩赐观点,“欲济苍生未应晚!”由于长期的漂泊,由于没有固定的住所,由于没有固定的职业,由于没有产业《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赠从弟冽》:“顾余乏尺土,东作谁相携?”东作指农事),由于交结在一些流浪人中间,李白是有流民气质的。他的豪气,我们认为正是这方面的表现。在他失意时,便特别明显地流露出来。

 

      得意时,就想往上爬了。不过在这里也有与一般出身于中小地主的文人士大夫不同的一点,就是,他之往上爬,乃是希望平地一声雷,一步登天,立刻有大富贵,和帝王几乎平等的。

 

      ——可是这样,就更不容易如意了。

 

      在李白往来于开封单县时,遇见了当代的大诗人杜甫。确切的年月虽不可知,但从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看来,正是在李白刚刚离开长安,而杜甫也游开封洛阳时定交的。此后,杜甫便非常熟悉这位“醉舞梁园夜(在开封),行歌泗水春(在山东)”的李白了。“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李白喜欢谈,李白喝了酒就更无拘无束起来,杜甫更是印象非常深的了。这时李白四十四五岁,杜甫却刚过三十。这两颗文坛巨星的晤聚,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佳话。他们的友情,一如他们的诗歌,永远为后人所记忆着。

 

      杜甫作的《遣怀》:“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气酣登吹台,怀古观平芜”,这是回忆他们这时在开封之游的。杜甫作的《昔游》:“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这是回忆他们这时在单县之游的。

 


〇  和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杜甫

 

      高是高适,也是当时著名诗人,年龄约与李白相等[1]。

 

      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般的友爱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可见他们的亲密。后来他们分别了,在春天,杜甫就作有《春日忆李白》诗,在冬天,就又作有《冬日有怀李白》。杜甫非常佩服李白的诗的成就,称为“清新庾开府(庾信),俊逸鲍参军(鲍照)”,“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这些人都是杜甫自己悬想的目标,正是所谓“庾信文章老更成”,“颇学阴何(阴铿,何逊)苦用心”,“流传江鲍(江淹,鲍照)体,相顾免无儿”,现在拿来比李白的。“飘然思不群”,杜甫很倾倒李白的才思;“酒后见天真”,杜甫很欣赏李白的醉态。

 

      然而杜甫对李白,也不是一味捧场,而没有批评的。他说:“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这是看到李白的飞扬骄躁,一事无成,也不知忙些什么,而劝他收敛的。自然,李白自有李白内心的苦闷,也有自己的抱负,因为年龄和经历教养的不同,这时杜甫也有不能完全理解的地方,可是总算尽了劝善规过的友道,所以他们友好日笃了。

 

      传说李白也有一首和杜甫开玩笑的诗: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因何太瘦生?(生是语助,好像现在说干吗这么瘦哇?)总为从来作诗苦![2]

 

      就两人作诗的态度不同论,这种玩笑是可能的。

 

      但同时,李白却有《鲁郡东门送杜二甫诗》:

 

      醉别复几日,

      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

      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

      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

 

      这是写和杜甫的小别的。又有《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这是写别后的思念的。——像汶水一样,无穷无尽地流荡着怀想!李白也何尝忘了杜甫?总之,他们的友谊是在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友爱的氛围中成长着。

 

      他们都曾作过北海太守李邕的上宾,都曾留恋过齐鲁的山水。他们的友谊,伴着他们的足迹,特别印上了山东的乡土。

 

      可是李白是有他的心事的。他在山东急于学道。他有《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余造真篆临别留赠》诗,安陵在唐时属德州平原郡,这是为盖寰替他造《真篆》而写。《真篆》是什么呢?原来是写的天上诸神的名字,还有一些符咒,由学道的人从师傅手里得到,须要天天佩戴的。这在道教徒看,是一件大典。盖寰曾经学道于北海仙,北海仙是高如贵,那是更高一层的师傅了。李白以单单受《真篆》于盖寰,还不满足,便又要直接再请北海仙传道篆。他又有《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篆毕归北海》诗:

 

      道隐不可见,灵书藏洞天。吾师四万劫,历世递相传。别杖留青竹(这是用费长房遇见神仙,给他竹杖,竹杖变为龙的故事),行歌蹑紫烟。离心无远近,长在玉京悬(玉京是传说中的天顶)。

 

      北海是现在山东的青州。道教是有层次等级的。现在李白在道教上是更有了进境了。

 

      李白对于学道非常热心,“好道心不歇”(《天台晓望》),“余尝学道穷冥箜,梦中往往游仙山”(《下途归石门旧居》),连梦里也是这一套。他大概学有心得了,就在山东单县家里写起道教的专门论文来,所谓“我闭南楼著道书”(《早秋单父南楼酬宾公衡》)呢。

 

      李白在这一个时期最大的收获就是和杜甫的友情,以及在学道方面又有了较前更进一步的成就(自然,就我们看,这成就也是荒唐和可笑的)。这两大收获,主要是在山东。

 

      这一个时期,李白相当穷困,他说:“余亦不火食,游梁同在陈”(《送侯十一》),是说他在开封的时期就像孔子在陈绝粮的光景;又说:“他日见张禄,绨袍怀旧恩”(《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是说他在兖州接受一位去职的官吏的一件破棉袍,他竟要像战国时的张禄报答须贾似的不忘恩呢。

 

      他也去过陕西的邠县,但是:“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登新平楼》),得的是寂寞;而且,“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长风人短袂,两手如怀冰。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赠新平少年》),冻得冰冷,新旧朋友也都不帮忙。——比在山东的景况还不如!

 

      他似乎到过现在的北京一带,但集中关于这方面留下的文字很少。他的《幽州胡马客歌》,《出自蓟北门行》,是用的现成的乐府的题目,不敢说就是真的幽州蓟北的亲身经验。只有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有“十月到幽州,戈铤若罗星,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的话。他已看出不抵抗的危机,可是“心知不得语”,只好走开。

 

      在北方既不得意,他就又南下漫游了。杜甫怀想他的诗道:“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这时杜甫已经到了长安,这是在公元七四七年杜甫第二次入长安。李白这时四十七岁了。江东是现在江苏一带。

 

      李白游江苏后,就又到了浙江。这也有杜甫的诗为证:“南寻禹穴(传说禹穴在会稽,就是现在绍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李白漫游江南后,就没有再和杜甫见面。杜甫对于李白也只留在回忆中。

 

      在李白漫游在江南的时候,却又有一位崇拜他的友人赶着找他。这位友人到过开封,到过鲁南,到过江苏,跑了三千多里路,都为的找李白。但李白已经到了浙江的南部永嘉,去看谢灵运诗中所写的山水去了。当李白又回天台山(这是孙绰作《天台山赋》的地方),再到扬州时,两人才见面。这人就是魏万。他们又一块游金陵,游了多时。很奇怪的是,这人“身着日本裘”(李白《赠王屋山人魏万诗》),也不知为什么。他们也是“一长复一少,相看如弟兄”(魏万《金陵酬翰林谪仙子》)地友爱着。

 

      李白也很看重魏万,说他一定有大名,叫他到那时候可不要忘了李白和李白的孩子明月奴[3]。他叫魏万替他编集子。李白最早的一个集子,就是魏万编的,虽然现在没留传下来。

 

      这时已经到了大乱的前夕了[4]。李白的第二期漫游告了结束。李白这时五十四岁(天宝十三年,公元七五四),距自长安出走,已经十一年。

 

      在这一个期间,李白对统治集团的罪恶以及统治者的凶残面目,就又有进一步的认识。首先是穷兵黩武的侵略战争,李白非常反对。他这一方面的作品相当多;他惯常用的一种形式,是用妇女的口吻,反对丈夫出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还征?

      ——《子夜吴歌》四首,其三

 

      有时,他也直接写战争的惨酷,反对无意义的战争:

 

      去年战,桑乾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葬,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

 

      只有“不得已”而被迫抵抗的战争,李白是赞成的。这在天宝之乱时,李白的态度就更明确起来。他那时反对不抵抗政策。我们在下一章,就要提到。可是他反对侵略战争,哪怕是发动自本国。例如七五一年(李白五十一岁的时候)征云南一事,李白就屡次反对: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本来天下无事)。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沪及五月,将赴云南征(忽然纷纷扰扰,打起云南来了)。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用文化教育去团结我们兄弟民族不好么)?

      ——《古风》,三十四

 

      谁愿意征云南呢?不是老百姓,不是士兵,却是那时统治阶级贪官污吏的首领杨国忠。历史上记载,那时因为士兵不愿意去,人民生活又被他们剥削穷了,就用骗的方法。说是放账发粮,等穷人来领粮了,就捆起来,送前线[5]。

 

      征云南的结果怎么样呢?二十万人统统死光,没有回来的。杨国忠还捏造胜利的消息呢。过了不久,灾荒就到了当时的京城长安,物价大涨,民不聊生,李白曾写道:

 

      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沪师。毒草杀汉马,张兵夺秦旗。

      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将无七擒略,鲁女惜园葵。

      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这就是天宝之乱前夕的光景,这就是李白所暴露的现实!

 

      像这种无意义的残酷的侵略战争,便宜的只是让一些权贵在对人民的血腥屠杀中升了官。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这事发生在七四九年,那时李白四十九岁。李白看到功名富贵固然可爱,但这样换来功名富贵是多么可耻!另一方面,像李邕那样耿直的好人,受人欢迎的好人,却被当时统治者借故杖杀(用棒活活打死)了。这事发生在七四七年,李白那时四十七岁。这都是在李白离开长安,十一年的漫游中所看到的新事件。李白不能不厌弃政治活动,于是他的矛盾是逼近解决了;我们听他歌道:

 

      昨夜吴中雪,子猷(晋时王子猷爱吃酒赏雪)佳兴发。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帮闲的一群);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帮凶的一群)!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旧社会里,作家是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的)。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珠名)同,骅骝(好马)卷蹋不能食,蹇驴(跛脾驴子)得志鸣春风。“折杨黄华”(坏的歌曲)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好的歌曲没人听),楚地由来贱奇璞(好的玉石被人贱视)。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引用《诗经》),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用曾参的故事,说自己生活在流言中伤里)。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董龙是坏人,被杀)!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何必一定做官)?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弥衡耻逐屠沽儿(不愿意同流合污)。君不见李北海(李邕),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指裴敦复,也是被杖杀的,与李邕同时遇难,都是李林甫玩的把戏)?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早就想逃避当时恶浊的政治漩涡,现在更有决心了)。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李白认识了统治者的凶残面目,和统治集团的丑态,不能不更有所觉悟了。还是宁过漫游、流浪的日子吧。

 

      可是当李白漫游到宣城(安徽南部)的时候,矛盾所丛集的天宝之乱爆发了。

 

      注释:

      [1]陆侃如《诗史》高生于七〇〇年(?),闻一多《唐诗大系》高生于七〇二年(?)。

      [2]孟棨:《本事诗》。

      [3]魏《序》。

      [4]魏《序》:解携(分手)明年,四海大盗。

      [5]《新唐书》《杨国忠传》。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