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细雨网欢迎您!   
梧桐细雨文学网  
当前位置:主页|人物传记|李白传|七 李白的诗——和民歌的关系,和魏晋六朝诗的关系,文学史上的地位

七 李白的诗——和民歌的关系,和魏晋六朝诗的关系,文学史上的地位

类别:人物传记    作品名称:李白传     作者:李长之      字数:本文有6030个文字    阅读时间约16分钟

  

      李白究竟是诗人,在我们谈过他的一切之后,应该谈到他的创作。他的创作是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中国自来讲诗的人就早已把他当作了我们的古典诗人之一,当作了诗人中的模范人物之一,是放在中国第一流诗人像屈原、杜甫的行列里了。

 

      他的诗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自然。我们试读:

 

      海客乘天风,

      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

      一去无踪迹。

      ——《估客行》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横江词》六首,其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十六首,其十五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

 

      水从北湖去,

      舟从南浦回,

      遥看鹊山转,

      却似送人来。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其三

 

      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

      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

      ——《待酒不至》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

 

      对酒不觉瞑,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自遣》

 

      都到了自然可惊的地步。经验告诉我们,大凡初读诗的人,没有不喜欢李白的,一接触就喜欢,对杜甫,就必须阅历深了,读书多了,年纪大些了,才能爱好。原因就在李白除了那样磅礴的气魄,创造的诗境之外,又用了这样明白如话的句子,读起来,就像我们自己嘴里哼出来似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古人就已经用李白自己的诗句来称道李白了[1]。

 

      我们试进一步分析,他所以能达到这样可惊地自然的地步,大概一由于他那“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的坦白直爽的性格,二由于他肯向民歌学习,一如他肯和民众做朋友(像村人汪伦,善酿纪叟等)。他向民歌学习的证据是:在他现在的全集中,诗文合在一起,一共近一千篇,其中有一百五十篇是乐府,那就是差不多占六分之一,其他近于乐府的歌行还不算。乐府大部分正是民歌。

 

      以李白所写的乐府论,虽然采取旧题,大都在主题上有了新的创造。例如“行行且游猎”,古人是讲皇帝游猎的,李白就拿来写边城儿的游猎;《乌夜啼》本只是叙离别的李白就拿来写浓厚的反对侵略战争思想;《前有樽酒行》本是祝宾主长寿的,李白就拿来写及时行乐的情感;《独漉篇》原是为父报仇的,李白却拿来写为国雪耻。

 

      李白对于民歌是熟悉,了解,而且能采用得很好的。

 

      像:

 

      孔雀东飞何处栖,

      卢江小吏仲卿妻。

      为客裁缝石自见,

      城乌独宿夜空啼。

      ——《卢江主人妇》

 

      这就是把两个民歌《孔雀东南飞》和《翩翩堂前燕》的《艳歌行》合写而成。像《绿丝忆君头绪多》《荆州歌》,就是采取民歌的表现方式:谐音,用“丝”来代“思”的。像“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杨叛儿》),这是了解到《古杨叛曲》中的“欢作沉水香,依作博山炉”之性爱的隐语也是民间习惯的表现方式,而更明显地写作“双烟一气”的。无怪乎明代的批评家杨慎说:“乐府之妙思益显,隐语益彰”了。因此,他自己的一部分创作也就和民歌无别了:

 

      裂素持作书,将寄万里怀。

      眷眷待远信,竟岁无人来。

      征鸿务随阳,又不为我栖,

      委之在深箧,意鱼坏其题(信封写名的地方)。

      何如投水中,流落他人开?

      不惜他人开,但恐生是非。

      ——《感兴》八首,其三

 

      从前人也很知道李白的诗是近于民歌。说他“趋风”[2],说他“与汉魏乐府争衡”[3],正是指出他和《诗经》中的民谣部分接近,和包含民歌最多的汉魏乐府接近的。李白的绝句最有名,有的批评家并认为在这方面杜甫都要让步[4],可是绝句的根源还是乐府[5],亦即主要来源还是民歌。李白特别擅长乐府,我们又可以从下列一个事实看出来,就是传说他在五十九岁的时候,因为看见十一岁的韦渠牟有作诗天才,便特别“授以古乐府之学”[6]。

 

      我们可以完全肯定地说,李白在诗的创作上有那样高的成就,向民间文艺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可是我们不能忽略另一方面,这就是李白的学习是不上一方面的,和他从民歌里学习得来的自然的风格相反,他又向魏晋六朝的诗人刻苦学习。这首先表现在运用典故,也运用到纯熟可惊的地步。例如他遇见姓什么的人,就用那姓什么的古人的事情作诗:

 

      亦闻温伯雪(用《庄子》温伯雪子适齐反的故事),

      独往今相逢。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谁念张仲蔚(一个隐居的高士),

      还依蒿与蓬。

      ——《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

 

      西羌延国讨,

      白起(秦时名将)佐军威。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好鹅寻道士(王羲之的故事),

      爱竹啸名园(王子猷的故事)。

      ——《题金陵王处士水亭》

 

      这是非把典故记熟做不到的。同时,他用典很确切,例如他用马援六十二岁时据鞍顾盼,表示还可有为,被称为矍铄翁的故事,说:“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那时李白也正是六十岁左右了,也正是壮心仍在的。他很能用典故来表现他浓烈的情感,像“爱子隔东鲁,空悲断肠猿”(《赠武十七谔》),这是用桓温部下杀了猿猴的儿子,而老猿伤心死去,剖开来看,肠子都断了的故事,那时正是天宝之乱,李白惦记自己的爱子的时候。李白的用典又是有创造性的,像“城崩杞梁妻,谁道土无心”(《白头吟》二首,其二),本是用王充《论衡》中指责城是土的,没有心,不会被人哭坏的,但他偏说能哭坏,可见也是有心肠了。

 

      更有趣的,是李白非常爱用古代的神话,可是把它人情化:“下视瑶池见王母,蛾眉萧疏如秋霜”(《飞龙引》二首,其二),西王母本是长生不老的神仙,李白却说见她的眉毛也老得白了。“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短歌行》),“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拟古》十二首,其九),这就是,天公也成了一个豪放的诗人,月亮中的兔儿也成了一个徒劳无功的傻子。李白在写乐府时,有他的创造;在运用典故时,有他的创造;在采用神话时,也有他的创造。

 

      用典之外,就是在句法上,李白的诗里也有很深的魏晋六朝诗的烙印。这是像:

 

      朝弄紫泥海,

      夕披丹霞裳。

      ——《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一

 

      扬帆借天风,

      水驿苦不缓,

      平明及西塞,

      已先投沙伴(谢灵运诗:投沙理既迫)。

      回峦引群峰,

      横蹙楚山断,

      体冲万壑会,

      震沓百川满。

      龙怪潜溟波,

      候时救灾旱,

      我行望雷雨,

      安得露枯散?

      鸟去天路长,

      人愁春光短,

      空将泽畔吟,

      寄尔江南管(谢脁诗:要取洛阳人,共命江南管)。

      ——《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

 

      君还石门日,朱火始改木。……

      缘溪见绿篌,隔岫窥红藁。……

      ——《金门答苏秀才》

 

      这就是所谓《选体诗》——像《文选》里的诗那样的体裁的。朱熹甚而说:“李太白始终学选诗,所以好。”[7]我们虽然不赞成像这样片面夸张的说法,但李白曾《学选诗》,却是没有问题的。

 

      在魏晋六朝的诗人中,李白最佩服的诗人是大小二谢 (谢灵运,谢脁),尤其是小谢。《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展,身登青云梯。”这就是写对于大谢的怀想的。对于小谢的怀想那就更多,什么“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游敬亭寄崔侍御》》,什么“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什么“诺谓楚人重,诗传谢脁清”《送储邕之武昌》),“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谢公亭》),“玄晖(谢脁的字)难再得,洒酒气填膺”《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真可以说是倾倒备至了[8]。

 

      李白对于魏晋六朝的关系之密切,又可以从几件事上看出来。一是李白所用的典故之中,以魏晋六朝的事为最多。二是李白常称风雅,而风雅多半是指谢安那样的气度:

 

      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

      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

      大贤有卷舒,季叶轻风雅,

      匡复属何人,君为知音者!

      ——《赠常侍御》

 

      所以李白所羡慕的是魏晋人的风流,李白所要达到的是六朝期间大小二谢的诗歌。无怪李白常往来于金陵,也无怪李白最后是留恋小谢所住的宣城,终于葬在谢家山水之旁了。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话了。一方面上看,未尝不可以作为他的诗的自然的倾向的证据,这自然也是对的,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两句诗是出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上边的两句是:“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可知恰是以六朝诗人的成就赞美别人。再说“清水出芙蓉”的出处,是见于钟嵘《诗品》中所引汤惠休批评谢灵运的诗的。从此就可知李白诗的风格,一方面是来自民歌,一方面是来自六朝,它的会合处就是“清水出芙蓉”的清,“诗传谢脁清”的清,“中间小谢又清发”的清。真的,李白的诗正是那样澄澈,那样朗朗然,那样明净,那样一尘不染的!——这也正像他的人格,坦率潇洒,亮晶晶的!

 

      但是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概括李白的整个诗了呢?还不够。李白的诗又有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魄,有一种天上地下的豪气,有一种给人极大的解放之感的愉快。他高兴了时,就唱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不得意时却又唱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宜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我们在他的诗里,是像听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听蜀僧潜弹琴》)那样的琴声;是像见到“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草书歌行》)那样的书法。他仿佛很超然,像带我们远离人世,但又马上让我们接触现实,悲愤地关切到人民的灾难:

 

      西上莲花峰,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遨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古时的仙人)。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九

 

      当我们读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或者“落日欲没岘山西,倒着接罹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鞋。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就让人有一种精神上的解放的痛快。


 



〇 这是李白诗中所谓“西上莲花峰”的莲花峰,也就是华山的西峰。李白在这里想到神仙,也想到那时人民受到“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樱”的灾难。

 

      只有把这三点统统把握到:接近民歌,学习六朝,自具像“万马奔腾”“黄河一泄千里”的诗境,才能见出他的诗的特色。

 

      通常有一个误会,以为杜甫的诗靠学力,李白的诗靠才气。其实不然。杜甫的才气也并不小,而李白的学力也是很深的。我们敢确切地说,李白在诗上是经过一个刻苦的学习阶段,而且时时继续地刻苦学习着的。现在的集子中,有很多作品,是属于习作的性质,如《白纻词》学鲍照,《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学谢脁,《陌上桑》学古乐府,《古意》也是学古乐府,而《学古思边》,更明明标出是一种习作了。我们还看到他先有小篇的练习,又逐渐组织成大篇的痕迹,如《襄阳曲》原是四首短歌,而《襄阳歌》就是大篇了;如《送友人入蜀》,原是简单地形容蜀道之难的,但到了《蜀道难》,就尽量发挥了。再像崔颢写的《黄鹤楼》诗,李白曾一度模仿了作《题鹦鹉洲》,再度模仿了作《登金陵凤凰台》他是不惜学习,学习,再学习的。

 

      李白非常喜欢读书。他在宫廷里,不忘读书,所谓“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简直读傻了。他在监狱里不忘读书,《送张秀才谒高中丞》一诗的序上就说:“余时系浔阳狱中,正读《留侯传》”。

 

      他常常背诵古人的诗句,背诵时并加赞扬。像:“我乘素舸同康乐(谢灵运),朗吟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袁宏)”(《劳劳亭歌》),“解道‘澄江静如练’(谢脁的诗句),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脁诗:朔风吹飞雨);……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靠,都是谢灵运诗句;《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谢尚),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夜泊牛渚怀古》);“北堂见明月,更忆陆平原”(陆机诗:安寝北堂上,明月人我牖;《题金陵王处士水亭》)。可知他记得很熟,并常常念道。

 

      这都证明他的诗曾经过一段苦功夫。不用说,如果他单凭才气,诗中的典故是不会那样纯熟而恰当的。传说他“三拟《文选》,不如意,辄焚之,惟留《恨赋》”[9],这个传说相当有真实性,不但见他有刻苦的学习过程,而且见他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曾经是《文选》。——这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和六朝的关系了。

 

      就文学史的见地说,李白在诗上是继续着他的前辈陈子昂(六五六一六九八)的复古运动的。陈子昂瞧不起齐梁所传下来卑弱的诗,他想恢复到三国时建安的风格上去。他作有《感遇诗》三十八首,就是实现他的主张的。李白也有同样主张,尤其到了晚年,他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五十九首,其一),而他的《古风》五十九首,也就是实践。唐代诗的复古运动,可说由陈子昂开了端,到李白就声势浩大了。在这种意义上,李白在诗里的地位,是相当散文方面的韩愈的。所以韩愈也就在这种基于同情的估价上,赞扬李白,并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调张籍》,那也是认明李白的事业,是基于陈子昂而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不过诗的主张是一回事,而诗的实际成就又是一回事。李白在诗的实际成就上是吸取了民歌的长处,吸取了六朝诗人的成绩(却扬弃了六朝人卑弱的风格),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独自的气魄,而与我们相见的。所谓恢复建安,也只是一个口号而已。所以,我们与其认为李白是复古,不如说是创新,——在民歌和六朝的基础上创新。

 

      就李白的前后看,他的先驱是陈子昂,如我们上面所说。再往前,应该追溯到西晋的左思,和西晋东晋之交的郭璞。在事业心上,尤其追慕像鲁仲连那样的事业上,李白像左思;在热心求仙学道而又浓挚地关切人世上,李白像郭璞。更往前,像李白这样的情感与理智的交织,入世出世的苦闷矛盾,执著而又超脱,那就像屈原。往以后看,能学李白的诗的并不多,欧阳修虽崇拜李白,但究竟和李白相同处少。反之,杜甫却在更广阔的面上,使许多人追踪着了!

 

      注释:

      [1]《渔隐丛话》引王安石语。

      [2]明刘世教:《合刻李杜分体全集序》。

      [3]黄庭坚:《山谷文集》。

      [4]王世贞:《艺苑卮言》。

      [5]明李维桢说。

      [6]《唐诗纪事》。

      [7]《朱子语类》。

      [8]清代诗人王士祯已看出这点,说他:“一生低首谢宣城”(《论诗绝句》)。

      [9]段成式:《酉阳杂俎》。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