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细雨文学网-中国纯文学经典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散文频道 > 随笔小记 > 读杜诗有感

读杜诗有感


作者:霁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4-05-14 阅读:
摘要: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如此评价杜甫,杜甫是一位了不起的现实主义诗人。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不知

读杜诗有感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如此评价杜甫,杜甫是一位了不起的现实主义诗人。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不知杜甫为何赶路,但天黑了他投宿石壕村应该是真的,石壕村在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差役夜晚抓壮丁赴前线打仗、守城的情景。这一户人家三个儿子上了战场,已经死了两个;失子之痛还未消除,差役又来抓人,老翁跳墙逃跑了;老妇人出门与差役周旋,最后老妇人被迫跟着差役去了前线。

难道征兵到了不按户籍比例出人了?难道白天征兵已经不可能,一定要晚上抓人?难道老百姓已经对征兵已经敏感到一有动静就逾墙而逃,如惊弓之鸟?难道差役的怒完全出于他们的凶暴?也许战事紧急,迫不得已呢?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战场上血流成河,死伤无数。百姓家破人亡,十室九空。家中的男人去了前线,现在连年老的妇人也上了前线,可怜的唐王朝啊,一场战争改变了一切。“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故事不难读懂,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学生却很难感同身受。(编一个课本剧,演一演凶暴的差役和悲苦的老妇,或许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今天去五年级听课,丁表演被俘后的孟获,语言流畅,不服的语气模仿得很到位,他显然是入境了。如何演好课本剧?我需要一两个小导演,组织编写剧本,选演员,练习表演角色,进行语言、神态、动作的练习和纠正。中午,顾就把写好的剧本拿给我看,我感觉他只是注重了对话,而忽视了情境,“演”的成分很少。他们需要实际操练,这样自己就可以发现问题,自己纠正,何况演员的台词也是要背的。)

《春望》也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但是主题不同,一首表现安史之乱中作者思亲忧国的情怀,一首表达战乱中处于悲惨境遇中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两首诗体裁上也不同,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战争来临,保家卫国是正义的,虽然痛恨战争,但是杜甫还是希望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取得胜利。《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达得知胜利时一家人的欣喜若狂。所以,杜甫《石壕吏》一文的主旨不在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更多地想展现安史之乱下的社会现状,所有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在《洗兵马》中写道”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在《昼夜》中写道“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老妇一家的痛苦,诗人一家的痛苦都是战争惹的祸,要尽快结束战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定要讲讲成都草堂,杜甫一生经过很多城市,但唯有在成都留在他的诗歌里,他的生命与这座城市紧紧相连,这从他的某些名号中可窥一斑:西川杜工部、草堂先生、浣花老翁等。杜甫刚到成都几个月后便在《赠蜀僧闾丘师兄》一诗中写道:“我住锦官城。”诗中透露出的是一种归宿感。他快离开成都时,仍为草堂茅屋吟咏作诗,将其比作桃花源一般的去处:“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春日江村五首》)

杜甫在成都生活期间更是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心安处是吾乡”,成都给了漂泊的杜甫一个安稳的家。成都自然成为杜甫创作的一个丰收之地。他在成都居住了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战乱中,唯有草堂还有春天。

然而草堂的生活终究脱离不了时代大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来就很苦涩,“屋漏偏遭连夜雨”诗人一家的狼狈遭遇,实在是令人唏吁不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圣人之心果然不同于常人,超越个人,心怀天下,真正是范仲淹所说的“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叹黎元,叹息肠内热” , 读其文,知其人,称其“诗圣”,实至名归。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