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古文观止》(十)
执政者不分男女,关键要明智。《战国策》中记载的赵威后就是一个明智的女性执政者。齐国使臣来访,威后与使臣对话,她说,“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其民本思想旗帜鲜明,威后在我心中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她对齐国国君的许多做法不以为然,她说齐国的钟离子做慈善,助王养民,却未能做官成就功业。叶阳子同样是济贫扶困,助王息民,也未能做官成就功业。齐国有名的孝女,不带首饰,至老不嫁,赡养父母,却未被封为命妇,上朝见君。而齐国隐士于陵子仲,上不称臣,下不治理家业,对外不结交诸侯,带领百姓走向无所作为道路的人,至今没把他杀掉。当着使臣的面,赵威后批评了齐王不作为,好的风气得不到提倡,邪恶得不到压制,政治不清明,怎么能把国家、社会治理好?是非分明,威后一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女性。
《庄辛论幸臣》楚襄王宠幸臣不顾国政,拒绝接纳庄辛的劝诫,痛失郢都。后来后悔,召见庄辛。庄辛以蜻蜓、黄雀、鸿鹄作比喻,以蔡灵侯辛为例,分析沉迷于享乐的危险,告诫楚王要居安思危。一位明君哪里需要如此拐弯抹角,反复譬喻地解释,庄辛即便有才,楚襄王大概也很难听进忠言。
《触龙说赵太后》赵国被侵略,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要以长安君为人质,否则不出兵。太后不肯将爱子作为人质,不顾国家安危,拒纳朝中大臣的多次进谏,愤怒之余,不准左右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事。老臣触龙从关心太后的日常起居以及自己为小儿子安排出路说起,逐渐引出对爱子女问题的讨论。父母要替子女做长远打算,不要只注重眼前宠爱,不舍得让其吃苦,害了子女的将来,最终触龙说服了赵太后。
《鲁仲连义不帝秦》鲁仲连是战国时期的名士,善为国君排难解困。秦军攻打赵国,赵国平原君求助魏王,魏王派晋鄙率军支援,但晋鄙让使臣劝赵国称秦伟帝以换平安。鲁仲连到赵国,向梁使辛垣衍分析帝秦的后果,制止了帝秦的行为。后来信陵君杀了晋鄙夺取兵权,支援赵国,秦军撤退。从鲁仲连的分析来看,帝秦的结果就是做别人的奴隶,将会失去你国君的尊严和地位,就是这样。人类的历史向来都是族群的争斗,重点维护族长的地位和利益。
《鲁共公择言》很好的诠释了“你痴迷什么,什么就会害你”的道理,酒、味、色、台,使人陶醉,迷失自我。在纸醉金迷的宫廷宴会上,鲁共公举出历史上明君对酒味色台之乐浅尝辄止,敬而远之的四个事例,点出梁王目前危机四伏的处境。对耽于玩乐误国君的当头棒喝,使他顿感泰山将崩,河海将倾,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
司马迁在《外戚世家》中讲到了夫妻关系、婚姻的重要性。有一些帝王因为取得好的妻子而兴盛,有的帝王因为娶到不好的妻子而没有好的下场,夫妻关系也会决定命运。
《孔子世家》中司马迁崇拜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说自己“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感慨孔子是一个平民,传了几世代,读书的人都崇拜他,他是至高无上的圣人。如今我读司马迁的著作,也这样评价他,所以他们学习、思考,留下的作品和学说,让后世的人永远记住他们。这或许让我们开始明白人活在世上的意义。肯定自己,且留点什么给后人。
在《伯夷列传》司马迁因对善人、恶人结局的思考,而质疑天道。有些人操行不端正,坏事做尽,却终身安逸享乐,富贵有权势,还长寿。有些人正直廉洁,做事谨慎,却遭遇不幸。然而,这就是选择,“道不同,不相为谋。” 做什么样的人还是自己选择。选择受能力和环境的限制,“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我们大多数人在从其所好,有人恰好爱挣钱。我看到一个采访亿万富翁的豪宅的视频。这个亿万富翁家里摆放着很多的书,但是他小学都没有毕业,他的一辈子的追求就是挣钱。他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他说一个人最主要还是心态要好,不然的话房子再大也不会快乐。
读《管晏列传》,羡慕管鲍之交。鲍叔牙与管仲之间的友情是难得的。因为鲍叔牙对管仲的才华与人品非常欣赏和认可,所以处处能够理解他,包容他,并且帮助他,推崇他。人生在世,有这样一个知己足矣。
管仲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宁顺民心。”从他的政治主张中可见,他知道要把满足人民的生存条件作为第一要务,政令要顺应民心。管仲的治国之道值得现在的为官者学习,以民为本。“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文章。我印象深的是淳于髡讽谏齐威王的故事,什么“国有大鸟,止于庭中,三年不飞不鸣,何也?”齐威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召集官员,杀掉最差的,奖励最好的,一时震惊四野。还有齐国遭入侵,淳于髡奉命出使楚国求救。齐王只给他一百两黄金,几辆车,淳于髡给齐王讲个故事,说有人用一个小猪腿和一杯酒祷告,向神祈求丰收,这是件可笑的事情。齐王一听明白了,给他黄金千两,车百乘,于是事情办的很成功。还有淳于髡谈喝酒的故事也挺有意思。齐王问他能喝多少酒,他说一两也会醉,一斤也会醉。他陈述了几种情况下喝酒。一斤会醉是什么状态呢?就是客人都散了,屋子里鞋子乱放,一片狼藉,女人衣衫不整,可以闻到她们的体香,就是花天酒地,沉迷于酒色。齐威王一听也明白了,下令禁止晚上饮酒,任命淳于髡为监酒官和外交部长。还有一篇关于司马迁褒扬游侠的文章,讲游侠与一般的暴徒不同,他们是有道德的。
读《滕王阁序》,四字短句、七字短句、四七句、四六句运用自如,多对称。紧扣滕王阁进行描述,大量的物象、人文地理、人生感悟,用很多的典故。环境元素、丰富的词汇和作者“思想”就是这篇文章的细胞和神经。读之,如含英咀华,品味香茗,很有滋味。除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名句,还有“人杰地灵”“渔舟唱晚”“四美具,二难并”这样的好句。最后一句,”阁内帝子今何在?槛外江水空自流。”我想说,“阁内帝子皆不在,王勃美文传千秋。”
班超平时按父亲的要求在家读书,读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非常羡慕,钦佩张骞,心想,如果有朝一日自己能像张骞一样,仗剑天涯,看广阔的天地,又能为国谋事,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啊!想着自己每天在家只是抄录古人文章,如困在笼中兽,心里很不甘。一日,汉帝颁布诏书,昭告天下,说奔腾激烈的骏马能够日行千里,放荡不羁的读书人能够建立功业,国家需要选拔奇异的人才出使国外。班超看后内心掀起波澜,再也不能静下心来读书,他扔掉手中的书,说“大丈夫该走出去转转,岂能呆在书斋里虚度光阴!”
贾谊写《过秦论》讲秦朝历代统治者如何励精图治,蚕食六国,最终实现统一。讲陈胜吴广如何起事灭掉秦国,将六国的力量与陈涉进行对比,最终总结认为要施行仁义,以巩固政治。
《治安策》则是贾谊将建立强大的诸侯国的坏处。他给皇上分析异姓诸侯和同姓王候会对帝王造成威胁。如果把他们留在朝廷,或许他们还能存在。想要诸侯王忠诚的依附朝廷,就要让他们像长沙王那样弱小。贾谊说让要让这些王侯将相势力变小,封国变小,要让他们像身体的手臂支配手指一样,要像车辐条向车轴靠拢一样靠拢朝廷。.加强中央集权,在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的古代的确很不容易。
从文帝的诏书上看,文帝是一个善于反思的君主,能以民为本。考虑到老百姓遇灾害,遇饥饿,会想办法去解决。刘长卿写的《过贾谊宅》,“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贾谊在汉文帝时期,被贬到长沙去做了长沙王的太子傅,然后长沙王的太子因骑马摔死,贾谊因此郁郁而终。读了贾谊的政论文章,知道其实贾谊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政治家,他的遭遇实在可惜。
- 上一篇:长在路边的庄稼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