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细雨文学网-中国纯文学经典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杂文频道 > 杂七杂八 > 似曾相识的“奔小康”

似曾相识的“奔小康”

 

作者:曹友琴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2-12-07 阅读:
摘要:媒体报道,某省会城市大张旗鼓奔小康。且看它是怎么“奔”的?用文件奔小康。下了个一号文件,总动员“全面达小康”。文件有

媒体报道,某省会城市大张旗鼓奔小康。

且看它是怎么“奔”的?

用文件奔小康。下了个一号文件,总动员“全面达小康”。文件有时候比法律条规更有威,强化奔小康。

用动员大会奔小康。这是吹响“全面小康社会攻坚战的冲锋号”,声势非凡。

用“紧箍咒”奔小康。有些地方政府强化招商,不就是用“引资”的定额数量给干部下指标吗?关系到干部的乌纱,由不得你不干。至于你在完成“定额”指标中做不做假,那就枝节问题了。这个市给干部们上的“紧箍咒”,就不怕建不成小康。

用时间限定奔小康。这个市规定全面达小康的是时间很明确,三年.到2010年,包括郊区、县,一律达小康。像是喊口令,一、二、一,齐步走,整齐划一。

用数字奔小康。下指标、定数据,到时侯统计数字一上来,超额完成,红旗招展,敲锣打鼓,口号震天,大家庆祝都在“小康”社会享福。

“小康就在眼前”,多美好呀。笔者是上个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的过来人,就不由得让笔者耳边又响起50年前“共产主义就在眼前”的声浪。因为,这个奔小康的做法、形式等等的轰轰烈烈,都似曾相识。因而,对于三年后的小康总有一种缥缈楼阁之感。

这个城市小康的重要硬指标是,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是18%”;六成以上群众认可才算“真小康”,也算心里装着民众嘛。

笔者浅薄,有不少问题弄不清。

先说住房问题。笔者身边有家国家特大型企业,除了公司老总一级的高层有待遇享受大面积住房。处级以下职工,一小部分享有70-8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的住房,大部分三口之家的职工只是30-4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这家特大企业在三年时间内,能够把大部分住宅楼推倒重建吗?这值得吗?谁来埋单?市民住宅情况,似乎也不例外。

再以“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的数据来说。倘若这“文教”包括子女的教育开支,还只是“家庭消费支出”中的18%,而且是三年后就能实现,似乎有些天方夜谭吧。

还有一个小康的种种数据问题。这个数据最后是由谁来统计?政府每年统计的GDP还有水份,“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已经不是秘密。前任总理朱镕基就为国家会计学院题写了“不做假账”,至今数字做假的顽症也没有治愈。国家原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说,“中国巨额顺差有假”(1.22日《北京商报》)。那些被戴上“紧箍咒”的公仆们,为了自己头上的乌纱,何能让他们不在头脑里生产出让上级欢喜的数据?

信誓旦旦三年后达小康,大概三年之后总会宣布胜利“达到”的。但笔者担心那种“小康”并不是公众心目中的小康。倘若还是上学上不起,看病看不起,住房买不直,新三座大山依旧压在背上,还有大量城市农民工讨工资等米下锅,还有大量工厂继续排污,还是社会公平、公正、公开难求,还是法治依旧显得脆弱,还是弱势群体依旧不好过日子,等等。这无疑就糟蹋了“小康”在公众心目中的美好。前苏联吹过“土豆烧牛肉”就是共产主义,曾经贻笑大方,应该记忆犹新呀。

笔者以为匆匆忙忙达“小康”,倒不如踏踏实实关心民生,认认真真落实富民政策,科学地发展经济,百姓是最实在的,民心是最公正的,到时候即使不宣布实现了小康,百姓也会乐呵呵地真正享受幸福生活,欢呼小康的到来。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