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细雨文学网-中国纯文学经典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杂文频道 > 杂七杂八 > 说“痴”

说“痴”


作者:霁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5-09-25 阅读:
摘要:文章以“痴”字为核,融字义溯源、古今案例与深刻哲思,论证“痴”是专注执着的极致,观点鲜明,文辞兼具厚度与感染力。

还有哪一个汉字,能像“痴”字这般,将截然不同的两面性完美融合于一体?它的一边是世人眼中的愚笨与癫狂,另一边却是通往极致智慧与成就的桥梁。两种状态,外形看似一致,而内里的境界却迥然不同。

追溯“痴”字的源流,其古体为“疒”下加“疑”,本指因疑虑过度而心神不宁;如今我们所见的“痴”,则是“疒”下加“知”,仿佛暗示着“痴迷”与“认知”之间的隐秘关联。“痴”的本义是呆傻、不聪敏,在医学语境中,它更特指癫狂之症、精神失常的状态。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个字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引申为对某种事物全身心投入、迷恋到无法自拔的境界。

人们渐渐发现,有些人并非真的愚笨,但其做事时的专注状态,却像一个“傻子”般旁若无人:对周围的喧嚣充耳不闻,对身边的事务视而不见,一心扑在某件事上,常常废寝忘食,这种极致的投入,与医学上描述的“癫狂”“精神失常”何其相似!

那种“痴劲”一旦上来,真是十头牛都拉不回。古往今来,为爱痴狂者不乏其人,而在科学与艺术的殿堂里,“痴”更是成就伟业的基石。当居里夫妇在简陋破旧的实验室中,日复一日地用成吨的柏油沥青提炼镭时,居里夫人哪里还有半分女科学家的优雅,分明就是一位不辞辛劳的女工。可当他们终于在幽暗的实验室里,看到那幽幽散发着蓝光的镭时,眼中闪烁的,正是对科学真理最纯粹的痴迷。

这种“不能自拔”的状态,看似异于常人,实则是坚定执着、念念不忘的极致体现。我更愿意将它定义为心理学中的“心流状态”——当一个人痴迷于一事一物时,便会达到形神合一、专注忘我的境界。牛顿因沉浸在实验中而忘记吃饭,王冕幼时在寺庙中借着佛灯读书,即便面对狰狞的佛像也无所畏惧;怀素为了练字,竟在睡梦中用手指在自己的肚皮上画字;《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更是以其“痴呆”的性情,演绎出对世俗礼教的反叛与对真爱的执着。这些“痴人”的故事,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愚笨”,成为了“执着”与“坚守”的代名词。

成语“痴人说梦”形容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可细想来,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伟大突破,不都是从这些看似荒诞的“痴梦”开始的吗?有人说要在两组险峻的大山之间架起天堑变通途,有人立志要把广袤的沙漠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有人誓言要在深邃的海底探出宝贵的石油,还有人渴望到遥远的月球上去采集土壤……这一切梦想的最终实现,都离不开那份“痴心”与“痴行”。但凡在某一事业上有所建树者,恐怕都曾有过这样的“痴情”,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往往异于寻常人。当袁隆平说他梦见自己躺在一棵巨大的水稻树下,稻穗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当南仁东说他要“造一口大锅”,让人类能更清晰地观测天体运行——这些在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想,不正是源于他们心中那份炽热的“痴心”吗?

“痴”与“孤独”之间,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结。唯有真正的痴迷者,才能忍受常人无法想象的孤独,甚至享受孤独。因为他们的世界里,有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作为精神伴侣,外界的纷扰与不解,都无法动摇他们内心的坚定。痴迷者的道路往往是孤独的,正所谓“曲高和寡”,能与他们同行的人寥寥无几。但也正因这份孤独中的坚守,他们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不断深耕,最终达到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唯有“痴”,能成就高才;唯有“痴”,方有坚韧不拔之志。忽然想起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定的痴迷,唯有痴迷者才有深情;唯有深情者,才可深交。” 此言不虚。因为“痴”的背后,是纯粹的热爱,是极致的专注,更是对生命最深情的告白。愿我们做这样的“痴人”,为了心中的热爱,即便前路漫漫、万人质疑,也能秉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一往无前。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