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与父亲血脉相连,也与螺洲这一方水土有着天然的联系。
吴石出生于螺洲,生长于螺洲。
螺洲地属福州,位于福建省东南端,在当时就是福州很出名的地方。走进螺洲,眼前的螺洲很美,很瞭人眼帘。
螺洲自古以来的别名,如“百花仙洲”、螺洲、橘洲……无不赏心悦目,韵味悠长。洲上广泛种植誉为“人间第一香”的茉莉花,从初夏到晚秋,茉莉花开,玲珑素洁,芳香四溢,“百花仙洲”由此得名。螺洲地名来自遥远的美丽传说:东晋永和间(345—356年),居民谢端娶螺女而取此名。东晋干宝《搜神记》⑧中有“谢端遇徐女仙”一则专记此事。“相传谢端,福州侯官人,少丧父母,勤谨自守,于海边得螺,大如石瓮。以水养之,每耕作还,汤火如有人代之操作,端疑之。早归,偷窥之,见一少女,从螺中出。端突入问之,女仓皇欲避不得,答曰:'吾乃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君少孤,勤谨自守,故使我为汝具膳。'言讫不见。端以壳贮食,食之不尽,遂传数代,故江以螺女名。”这是《闽者陶记》中的一段明白晓畅的生动叙述。有诗云:“螺浦孤舟宿,千山眺望遥。鸟飞沙际月,人语竹间桥。渔火摇江色,松风杂海潮。有怀长不寐,永夜欲魂消。”⑨现在洲边仍存一块“螺仙胜迹”的石碑和一座螺女庙,“螺仙道”的渡口名称也见证此说。此地物华天宝,盛产柑橘,久负盛名。“临流橘实半青红”的诗句,就是对橘子将熟时的写照,“橘洲”之说可谓名至实归。橘树,即屈原⑩在《橘颂》所颂扬的“后皇嘉树”。福橘皮红若丹,橘洲灿然若霞。“橘”在福州方言中同“吉”,含吉祥之意,为春节摆盘馈赠之上品。夹带橘乡的名气,1956年一部叫《闽江桔子红》⑪的电影在这里拍摄,放映后风靡大陆。
螺洲由闽江的泥沙冲积而成,方圆约3平方公里。这里平畴沃野,水域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到了吴石出生的19世纪末,洲上农渔丰饶,工商成市,生活服务的店铺和工匠作坊齐备,交通比较方便,水陆两路有渡船和官道通达省城。
螺江作为螺洲的水脉,处阳岐江之下,乌龙江之上,贯通闽江干流。螺江水色的清,水流的急,以及湾处江面的宽,加之江上的景色,一切都可以做一种江水秀逸的代表。“双流汇渚为襟带,群峭当门似画图”,确切写出螺洲山水的情状。螺洲胜景引发诗人骚客的雅兴,历史可考的记叙颇多。在明时专写这个洲的志书《螺洲志》中就收录了传诵一时的《螺洲八咏》。
景一:平波澄练——风静已平湖,长江一望遥。却疑老鲛客,万叠展冰绡。
景二:远屿堆蓝——夜雨洗遥山,新晴净于拭。倒影入中流,蔚蓝同一色。
景三:螺渚春烟——螺女升天去,空余螺渚名。轻烟飞紫玉,春尽不胜情。
景四:龙津夜明——大江此东去,霁月恰秋深。倩谁吹铁笛,引起老龙吟。
景五:秋江渔唱——落日在西崎,渔舟唱晚归。芦花霜重处,应有石为矶。
景六:雪屋书檠——万山环积雪,一白夜窗棂。可有山阴客,空江访敝庐。
景七:春潮带雨——云气涌江窗,欹枕有余温。晚来春雨多,迸作潮声急。
景八:野渡横舟——一叶横江浒,停桡待问津。风平潮未上,闲杀洛州人。
景色诱人的螺洲有“小福州”之称。够得上“小福州”,就因洲上的文化昌明可比福建省首府福州。洲中分为吴厝、店前、洲尾三个村落,沿江筑屋,为吴、陈、林聚族而居,吴、陈、林三姓不足千户人家。三村文物如林,人文渊薮。螺洲镇的人文兴盛与这里重视教育的传统密切相关。在洲之南,建于南宋末年的孔庙迄今仍安详地坐落在那里。相传,文庙始建于南宋宝庆、景定间(公元1225〜1264年),说明从13世纪开始这里就有重教兴文的风气。从那时起,洲中相继建起朱子祠、观澜书院、观文书院、田声簃书院,连洲上童蒙也唱:“千家耕读五百年,烟波为宅书为田”。以一个小岛,三姓人家,竟有堂而皇之的儒教设施,有千家耕读的景象,可见螺洲的读书风气之兴盛,文化氛围之浓烈。在这块沃土上,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据《螺洲志》记载,明清科举中,螺洲先后出过进士27人,举人101人、武举11人。一批有影响的人物从这里走上历史的舞台,其中有明洪武年间工部右侍郎吴复,清道光年间刑部尚书陈若霖,清末代皇帝溥仪的“帝师”陈宝琛,民国时期国民党中将吴石、陈长捷等18位国民党高级将领……这些名流名声显赫,独领风骚,书写一段段值得记忆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