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细雨网欢迎您!   
梧桐细雨文学网  
当前位置:主页|人物传记|冷月无声:吴石传|第一章 寒儒之后/小荷初露

第一章 寒儒之后/小荷初露

类别:人物传记    作品名称:冷月无声:吴石传     作者:郑立      字数:本文有1738个文字    阅读时间约5分钟

  

  吴石的童年就在被称为“小福州”的螺洲度过的。

 

  幼时的吴石身体一直不好,是一个羸弱多病的人。“每年必患疟疾两月,疥疮与头痛,经常不愈”⑫。别的孩子已经满山遍野地游玩,他却还要小鸡似的依偎在母亲身边。大人们只觉得他是温顺敦厚的少年,还没能看出他身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吴石早年生活的时代正处急剧变革的时期。1902年的螺洲看似平静,却蕴孕一场教育变革。这股变革之风是由乡贤、“帝师”陈宝琛发起的。他在家乡率先办起螺洲公学,突破私塾的樊篱,开起福建教育变革的新风。

 

  这一年,吴石8岁。在外远游行医的父亲回到家乡,应聘在螺洲公学教书,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教书匠。吴石随父旁听国文课程,开始接触到启蒙教育。与其他小伙伴比,吴石在这时才接受启蒙教育,在受教育的时间上无疑是晚了一些,但他的悟性却在众学子之上。每日晨曦,早早起来,吃完早餐,紧随父亲沿着青石板小道走向学堂。大约8点钟的光景,手持戒尺,走入学堂,俨然一副“小先生”的模样,严肃、可笑。谁也不会料想到30年后他同样跟随父亲的脚步登上三尺讲台,只是面对的学生不是一群乳臭未干的小毛孩,而是意气风发的国民党军中骨干。或许这段经历不经意间为他注入日后从教的潜质。

 

  在这所学校中,学子们只背诵儒家经书,不求甚解。吴石后来回忆:“诵读以经为主,教学则重背诵默记,乃经义深奥,不易熟习,年长之同学,每遇默读辄错误百出,因而遭师责者,比比皆是。”⑬吴石在这拨同学中年龄最小,但所学的课程,隔日即可默写无任何错误。别提在场的老师、同学有多惊诧了。当他的眼神与老师、同学的眼光相碰,一丝得意即刻挂在脸上。小小一件事使吴石得到了众人的赞誉,他欢欣、激动,从此更加勤修旧学。吴石之子吴韶成与我谈到其父亲的国学修养时说,在他小时候“父亲有时高兴了,教我读书。他拿着一本《孟子》,用福州话高声朗诵:'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父亲念了一句,要我也跟着念一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一遍又一遍念着,并告诫我为人之道不能只讲利,首先要讲仁义。他不仅教子如此,确实一生身体力行。”

 

  1906年,清廷明令废科举,乡公学停办。吴季珍对儿子有很高的期许,多方筹措盘缠,让儿子离开螺洲,到省城福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上学。但是,上学不久,身体羸弱加上水土不服,吴石病倒了。糟糕的身体,只能使吴石决定中断学业。家人考虑到乡中学校的便利,把吴石送入新办的小学读书。在这里,已集结一批日本留学归来的教师。这些教师接受西方先进教育理论,擅长新式教法,循循善诱,主张发散思维。吴石在学习中感到了乐趣,越来越爱上读书,自信心大增,学业明显长进。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在同学中名列前茅,聪慧的潜质得到释放。单算学一科,就如鱼得水。吴石后来在回忆中提到:”习算学时,师母以学程外补之课题相试,余均能解答,师以为奇。”⑭

 

  乡村的学习已不能使吴石满足。选择再次离开家乡,只是时间的问题。

 

  【注释】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776页。

  ②《闽侯县志》,欧阳英修、陈衍纂,1933年刊本。

  ③吴石家世简表。 

  ④⑦⑫⑬⑭《萃文叔生平传记》(手抄本),系吴石1946年所写自传,为其好友魏应麒珍藏。

  ⑤刘建修(1928—),台湾新竹人。在国民党戒严时期,曾因“邮电案”、“三省堂案”两度入狱。出狱后,一直在台湾从事爱国、民主活动。

  ⑥吴石遗书。

  ⑧《搜神记》,志怪小说集,东晋干宝撰,二十卷。

  ⑨引自《螺洲志》,清·陈润编纂、白花洲渔增修,林其蓉撰。

  ⑩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楚人。所作《离骚》,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⑪《闽江橘子红》,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影片反映福州地区橘农战胜自然灾害,夺得柑橘丰收的故事。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