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在延安,中共中央发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出路。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的讲话,明确表示,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争取和平,“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此时,正在丰台进行战地报道的新闻记者范长江看到,一列列车皮正在加紧运送日本兵。“中国的头二等客车,中国的司机,开着中国人民血汗钱买来的火车头,载着日本人的军队,经过中国的领土,开到中国的卢沟桥附近去打我们中国人!”接着北京、天津沦陷。
8月14日,国民政府正式发表《抗战自卫书》宣布:“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以应之。”一天后,日本宣布全国总动员,成立作战大本营。中日之间从此踏上不分胜负不罢休的全面战争。
武汉会战,是继徐州会战之后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中日大战。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缘,踞长江与汉水之间,扼平汉、粤汉两铁路的衔接点,是我国心脏腹地,又是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上海沦陷、南京弃守之后,国民政府虽宣布迁都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及军事统帅部仍在武汉,这里实际上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日军大本营陆军部认为,只要攻占武汉,控制中原,就可以支配中国。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迅速攻取武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尽快结束战争。为此,日本制定以攻守武汉为目标的“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意在打垮中国军队的主力,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迫使中国政府投降。日军先后调集了14个师团,飞机数百架,火炮数百门,坦克装甲车数百辆,军舰140余艘,兵力总计30余万人。敌人兵分3路,对武汉实行大包围,左路在长江北岸登陆,沿麻城、黄陂进逼京汉路南段,形成对武汉左翼大包围;右路在长江南路登陆,经阳新、大冶,直逼粤汉路的北段咸宁、贺胜桥一带,形成对武汉的右翼大包围;加之日军沿长江水道游的战舰配合陆上作战。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937年12月13日召集刘裴、吴石等在内的将领及军事专家在武汉也拟定了《军事委员会第三期作战计划》,即“保卫武汉作战计划”,决定确保武汉。1938年6月,国民政府又制定了武汉会战的指导方针和作战计划;长江以北第五战区和长江以南第九战区联合作战,保卫武汉。于是,调动130多个师,计100余万人,迎战日军。
这时,国共两党为了抵御民族大敌,进一步加强合作,在武汉召开了国民参政会第一届会议,大会庄严宣告:“中国民族必以坚强不屈之意志,动员其一切物力、人力,为自卫,为人道,与此穷凶极恶之侵略者长期抗战,以达到最后胜利之日为止。”要求全国军民“一切的奋斗,要巩固武汉为中心,以达成中部会战胜利为目标”。中国人民要保卫武汉,坚持抗战,日本侵略者要夺取武汉,结束战争,这就构成了当时中、日双方在战略上的一场决战。
吴石后来回忆:“京沪会战后,大本营移武汉,徐组长调任第五战区参谋长,余以副组长代组长,仍兼第一处处长,如是者一年,劳瘁备至……忆在汉口时,今主席(指蒋介石)每周必召见咨询一次,深为嘉许……”③
在武汉期间,吴石在幕后默默做着影响全局的情报工作,成为蒋介石的“座上宾”,得到蒋介石的赏识。蒋介石常向他咨询日军动态,对日军的看法及我方应对的办法。
随着战事的进展,国民党军已认识到敌军情报的重要性。蒋介石在台儿庄战役前的1938年1月27日参谋会议上指出情报的必要性,强调说:“现在的战争是谍报战,做好谍报才能战争得胜。到目前我们的最大失败是无能侦察,情报不正确,甚至没有资料无法判断敌情。因此,在敌情不明中抗战,一再失败。”为此,1938年8月,军令部第二厅在武汉洛珈山举办战地情报参谋训练班。这个训练班在当时是颇有影响的,作为情报专家的吴石当之无愧领取办班的差事,苏联情报专家、军事顾问瓦西诺夫等也参与办班。在办班时,吴石还邀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中共代表团成员叶剑英讲课。周恩来在百忙中到班作形势报告,他透彻地分析抗战局势,以及阐明怎样通过全面发动群众抗击敌人。指出:中国抗战,经过13个月的英勇奋战,完全证实了一个真理:只有坚持长期抗战,才能争取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抗战是长期的不是短期的,持久战的方针是确定的。日本强盗既不可能一下子把我们逼上昆仑山,我们也不可能很快的转弱为强,反守为攻,将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保卫武汉的战斗,从全国的形势看来,它只是第一阶段能否过渡到第二阶段的关键,而决不是能否继续长期抗战的关键。保卫武汉的战斗,固然越久越好,但绝不能在长期保卫武汉的条件尚未具备的今天,想作孤注一掷的侥幸的尝试。这不仅对于保卫法汉并无大的帮助,而对于继续长期抗战是有害的,是不利于转入相持局面的过渡阶段的。只有坚持长期抗战,加强国内团结,才是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的基本方针。他以他那特有的儒雅风度,侃侃而谈,纵论天下形势,在场的学员很深刻地记住这位著名的共产党人。在训练班,叶剑英讲授“游击战争概论”。叶剑英穿着那套褪了色的军装,走上讲台,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那精辟的见解,出色的口才,也深深吸引住了在场的学员。游击战争的革命意义,游击队产生的客观条件,游击战的运用……每一个单字,都在每一个学员的脑子里爬过,也都在每一个学员的笔记簿上爬过。周恩来、叶剑英到班讲课,扩大了中共的主张在中央军中的影响。很多国民党军官在同周恩来、叶剑英等接触后,才弄清了中共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的真相,从周、叶身上看到中共大有人才。学员当中有些人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共的主张,在抗曰战争中坚持抗战,反对投降;有些人直接或间接地支持敌后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吴石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方对日作战准备不足,在军队中缺乏情报和保密素养,所用四字头密码早已被日军破译,这是造成战场被动的一个原因。这一说法在学员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的战局变化也证明了吴石这一分析。
这场“保卫大武汉”的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徽省的安庆起,直至10月25日日军进占武汉止,历时四个半月。中、日双方在长江沿线分五路展开激战,战线扩及皖、豫、赣、鄂四省数千里。日军集结了14个师团、3个独立旅团、1个机械化兵团和3个航空兵团,加上海军舰艇140余艘,约35万兵力。我军相对列阵,动员部署了14个集团军、10个军团和战区直属部队以及海空军一部,约100万兵力。这一战役,中日双方投入兵力之多,战线之长,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是抗日战争中任何战役所不能比拟的。会战结束后,日军由于战线延长,兵力与资源不足,不得不放弃“速战速决”的企图,抗日战争以后便逐渐进入相持阶段。
尽管武汉期间,在吴石抗战生涯中仅仅是一段不太显山露水的片段,但是吴石作为国民党中的主战派,确实全身心投入军事谋划,为武汉保卫战有序进行幕后工作;对军事人才的培训也在他的手上经营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在国共合作的良好氛围中,他进一步结识周恩来、叶剑英等一批共产党人,从他们身上了解中共的一些立场、政策,对中共产生进一步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