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细雨网欢迎您!   
梧桐细雨文学网  
当前位置:主页|人物传记|冷月无声:吴石传|第七章 剑指日寇/创办《国防研究》

第七章 剑指日寇/创办《国防研究》

类别:人物传记    作品名称:冷月无声:吴石传     作者:郑立      字数:本文有6425个文字    阅读时间约17分钟

  

  尽管战火纷飞,变故不断,但吴石的学术心灵与志向始终坚定不移。 

 

  为倡导国防建设,1942年12月底,征得张发奎的同意,吴石策划、创办了《国防研究》。吴石不愧为军事专家,尽管在战时各方面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仍能驾轻就熟,一方面协调出版事宜,另一方面积极组稿,除自己挂帅,担任主编外,还把麦朝枢、王辉成、张佩文、黄中厪、何家槐、张励、邓圣象、孙宝刚、黄炳寰、骆来添等军中秀才聚集在一起,悉心研究。经过夜以继日的操劳,《国防研究》月刊于1942年12月15日创刊,以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军事研究会名义在柳州出版。《国防研究》坚持出版一年多,成为当时有影响的军事刊物。吴石既是热心的创办者,又是重要的撰稿人,为这一刊物投入极大的心血。每期可看到吴石的文章3—4篇。在《国防研究》(创刊号)上,吴石撰写了《发刊词》、《新国防论》(连载)、《今次大战各国战时经济概述》,“国防史料丛钞”专栏下的《夹谷之会》、《子贡存鲁》、《华元保宋》等7篇文章或评述,这些文章或评述支撑起了这份刊物。其中《新国防论》系吴石颇有心得之作。但他对此是谦逊的,表示:“篇中内容先逐章作原则的阐释,最后以国民一分子之资格,对我国今后国防之建设,略申管蠡之见,窃愿与高明之士共商榷之。”在《新国防论》一文中,吴石谈到国防建设的意义。指出:“本篇旨在论列国防最新意义与原则,俾资海内人士研究国防问题,涓壤之助,且期国防学识,普及于国内同胞而成常识化。抑我国古籍载,所示国防问题,綦周且至,此爱国精神,与护国措施,诚吾人所当拳拳服膺,用是辄加稽讨,发扬,藉明我炎黄华胄国防文化之高超,由来已久,而免有数典忘祖之讥。”

 

  《新战术论》是吴石在《国防研究》上发表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为什么要重视新战术?吴石在文章开头“凡例”部分作了精要的解说:

 

  第二次欧战发生后,因兵器特殊发展,战术上乃显极大之变革,各国军事家或阐释一般战术之经纬,或豫言来日战术之趋势,或检讨最近作战之失败,巨著宏篇,层出不穷,用是抽绎特质,综合要义,藉供袍泽研究新战术之便利,殊感必要,兹篇编述微旨此其一。

  一国典令之编成,要以其编制、装备、国民性、作战地,为之根基,而尤须着眼实战经验,是夷考此次世界大战各战役之用兵术策,而归纳为原则的意义,籍供纂编战术典令刍荛之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战争之方式与术策,已成常识化,一国国民,不与时代之战争,不足以言国防,一般国民不解时代之战术,不足以见文明,际此举国上下,提倡“国防第一”之会,对于新战术之读物,似为海内人士之需要。

 

  吴石的好友李济深、林蔚分别为《新战术论》作序。李济深在《序》中指出:

 

  凡一法之立,必求其合于时,应乎事,其效乃大者,然时有蜕变,事无恒蹊,故法亦随之以为兴革,往往在昔为良法,在今则扦格而穷敝,势必更新以趋于时,设仍因循墨守,则未有不事者也,况用兵之道,千变万化,尤不可端倪。苟不与时俱进,迎合时机,更何以策万全操胜算哉。此次世界大战,广衍剧烈,空绝古今,运用之繁,亦从来所稀有,其能惩前嫌后,推陈出新,以应其神征者,必足致人,而不致于人。篇中德法优劣之判,即由于此,著者盖基于流血所得之经验,是有其真知灼见者,故能深入肌理,语无虚发,纵横引证,皆切实有本之言。非区于得失成败之原者,固无此精富也。嗟乎,暴德以于已往之教训,即能改进,不肯少,得致其效果,肆其凶顽;而我抗战五年,所获亦殊不,乃鲜能通时以合变者,其或改而未尽能行者也。古云:法者利于时者也,兵者以时变者也,不可忽亦不可泥。读是书者,宜体其立言之微旨,以振其神思机智,而跻于新途,厉风变,用扬我武,则胜利之期,足可待矣。

 

  林蔚兴奋地为吴石佳作接连作了两篇《序》,以表达支持和钦佩之情。林蔚在第一篇《序》中称:

 

  吴君虞薰,现代兵学界之权威。抗战以来,本其平日治军作战心得,巨制鸿篇,不知凡几,盖蜚声海内外矣。近复以《新战术论》一书嘱余序,余受而读之,觉其探讨之,审理论之明确,对策之中肯,要旨最适合当前抗战之用。其以新战术名,名实尤符也,余幸获先睹,为摘记其要点于次:

  著者于书中第二章,首予新战术以明确之概念谓:“现代化之战术……其要点所在,不外合全面作战、纵深作战与快速运动战三者而构成之。”“全面作战……即敌我之战斗,从一线而变成面,从平面而演成立体,从一面而变成多面。”“纵深作战……即将敌军第一线与后方部队,同时一举突击,深入而毁灭之也。”“新运动战最主要之因素,即奇袭与机动。”

  其于第三章阐明新战术之由来谓:“大凡战术原则,有永久性与变迁性之两面。永久性者,千古不磨之原则……变迁性者则因军事技术,军事工业之发达,而递嬗演变。”“新战术之集大成,当推德国,更夷考其对新战术之创立,在乎鉴知已往之失败,而完成其战术思想,完备其整军计划。”

  其次第四章为全书之主体部分,著者于此就新战术之要义,进作全面细密之分析,首言:“新战术之思想旨在使用快速猛烈之兵器与奇突之手段,迅速收得决定效果”。以次分言其目的与手段曰:“新战术之作战目的,不外乎予敌以强力打击,使无再起之可能,予敌以不意奇袭,使无抵抗之余裕。因是,如消灭作战意志,残害神经中枢,破坏指挥系统,摧毁作战力量,迅举作战效果等,均为最重要之着眼”。“现今战术之趋势,实以迅举作战成果为归依,即战争指导方针上,以持久战为目的,而战斗上仍采用速战速决,吾人不可不察也。”其于手段方面则曰:“现今战术之特异点加以归纳,即:实的战斗、智的战斗、勇的战斗是也。”“采用适时奇袭之战术,以收不意打击之效……所谓闪电战之要诀悉在乎是。”“对敌作战于数量与质量占绝对优势,为战略上最上乘。“新战术……必依快速部队……强迫敌人行迅速的决战……并利用以行高速之迂回包围。”“机动性可分为兵器机动与技术机动之两种,兵器之机动,亦即可谓质的机动……技术的机动,则赖指挥官与幕僚等,奋其敏活,不失时机之指挥与处置。”“作战之威力,亦当由组织立之加强,方克收最效之成果。”

  最后著者于第五章中综合其全盘研究,而结以我国当前可能采取之对策,其论战术原则谓:“战术原则,实含有精神的与技术的两面,而精神方面,要以战术思想与战术主义为中心所在,开章已道及之,故新战术原则,苟脱离乎是,则不啻舍精华而崇糟粕,遗灵魂而存躯壳。”对策方面认为:“国军今后战术思想之着眼点……自以遵循最高统帅所昭示战略上行持久战,战术上行歼灭战,战斗上机械化为主体与步兵为主体之战斗,并行不悖,是为至当不易之要义。”“攻击为战胜唯一方法,亦为战斗唯一方法,更为战术思想第一要义……在军队无论战斗员与非战斗员,必须具高度攻击精神,绝不因敌之策动,或状况之变迁,而有动摇。”“安全之保障……是为现代战最警策之原则。”“在闪击战法、全面战法推行之今日,奇袭之重要性,诚已达于极点。惟吾人对于奇袭战法,有不能不明了者,即奇袭战法用之于作战则可,用之战争则不可。”“奇袭之要决有四,即(1)秘密完善;(2)欺骗巧妙;(3)准备周到;(4)行动神速是也。”“奇袭之对策……平时不可因主观之判断,对于一切武力之防备,陷于疏忽……战争开始后,应无论时地之若何,战场之巨细,均应立于不败之地,确实防御。”“独立自动战斗应具之要素:(1)深切之认识。(2)训练之确实。(3)小部队各种火器之配合。”“游击战乃实行全民战争最确实本质的战斗方式……故我国对侵略国之作战,必须运用游击战,已成不拔之论也。”“军队干部之良赋,为军事胜负与国家安危所系……为军官者,须兼知一切战术与兵器之运用。”

  以上摘记均本书所明白提示之要点,读者诚能精加钻研,则于其立论之富有根据与裨益抗战之重大,当自有定论,而无待余之唾赘也。

 

  林蔚在第二篇《序》中写道:

 

  战术思想之演变,基于军备技术的革新。其说尚矣,而义有未尽,军备决定战术,战术亦改进军备,两者实互有因果不可畸重畸轻者也。超越现实军备基础之战术为空想,反之则为落后。落后与空想,均足以丧师而覆国。唯明敏天纵之士,方能鉴于过去胜败得失之机,以鼓铸其新的战术思想,故不徒可以制人地时物之宜以求胜,又能转以促进军备技术之独特发展。近年,德法胜败之局,盖亦于此兆机焉。抑战术思想不可以国界囿也,各国之技术水准与军备状况,原不能尽期于一致,然必有一划时代之最高水平、能适应此最高军备技术水准,而制立之战术,方为世界最新之战术,亦唯能彻底了解此最新战术而后可以与言于现代之战争,盖战者敌我人、智、物综合对抗之行为也。弱不于当前各种最新战术有深切透彻之领会,则泥执旧法,而不应变,鲜有不败者也。德国著名军事评论家麦克司温纳评法国之言曰:“彼想未能理解现代之攻击战术,故亦未能采取有效之防御方法。”斯言也诚亦一切军学家之所宜戒,故吾人对于现代新兴战术,应毋囿于一己之环境,务须努力研究,以争取世界全盘之最高水准,而尤须依战术主义之抉择,以改进其所需之技术和军备。世有以战术消极追随之军备,或以己之不能立时采用而放弃研究者,均锢蔽偏曲之见,为祸殆不可胜计,有识之士必将憬然于当前抗战建军之急务,乃特以世界最新兴战术之研究为首要焉。

  吾国自抗战,军与忠勇将士之奋厉无前、出死入生,以立功疆场者众矣,而独于躬亲锤炼之各种新兴战术,或习焉而不察,或由之而莫审其道或故守一得以为之心得,其能毋故毋我对于现代战术之变,虚怀研究介绍系统之言,以于抗战建军之前途者,盖未尝多焉。

  吴子虞薰,慨然有感于斯,而又邃于兵学,力足以济其志。乃自抗战以来,本其治军作战心得,发为著述者不知凡几,近复手著《新战术论》一篇,综集当前世界各国最新采用之战术为之释名,为之析义,为之汇列所要点法则,为之搜陈其运用实例,论其利害得失之道,而结以我国当前可采之对策,行文精要,言简而意赅。我抗战将士,诚能于此一册,精确研讨,触类而广推之,则于现代世界最新战术,当不难得其全貌,以进其堂奥,是不独可以,优游肆应倭寇之黔技,以操胜利之左券,且于我建军前途辟一康庄焉。余惟深慕吴子之志,而佩其学养事功之日进,受书快读一过,爰乐之为申序云。

 

  而在《今次大战各国战时经济概述》⑬一文中,吴石就战时经济与战争胜败予以定论:

 

  今次大战发生以来,世界经济状况顿呈极大变化,是诚战争时期必然之现象,兹就从事战争各主要国最近期内财政状况,述其梗概,俾窥现代战争经济之庞大性与重要性,兹亦关心现代战争经济诸君所跂望也。

  自军缩会议以后,世界各国对经济之措施,无不相率入于战时状态,经济理论亦由自由经济转向统制经济,如严格统制贸易,巨量增加军费及国家预算,保有管理军用资源等,孜孜汲汲,未雨绸缪,豫行军事上缓急之准备。

  今次大战乃集近代科学之精华,以决定战争之胜败,所谓闪电战,即为新战术表现之一端,此种战术之重要武器如航空机与机械化兵器等,其装备烦贵重,与战斗时消耗之巨,远非昔日可比,以是今日交战各国如军事费用需要巨大量额,而充实国防阵容,更不得不顿改旧观,尤以对于国防设备以及观念上,亦发生新旧之革命,同时近代战争更非以前之单纯的武力战争,除武力之外,更有经济、思想、文化,各种之战争,所谓全面战争是也。就中最重要者为思想战,而思想战之焦点,又为广域经济圈的实践运动,即应付变幻无穷之国际政局,无论交战与非交战国皆锐意以扩军为国防之第一要义,故一国预算一经趋于国防与扩军之途,其数字便急激上升,政治状态为战争色彩所笼罩,结果国库财政负担不了军费之要求,而赤字公债遂一年增多一年,是亦必然之趋势也。

  先就倭寇言,倭原为经济上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之国家,其对外冒险发动侵略战争,无非欲求经济问题之解决,结果反因战争之消耗,而损害其固有之经济现状,致危机愈陷愈深,自对华侵战以来,先则罄其所储备之物资、现金,再则因战争打断其对外贸易之路,不但未由以对外贸易填补其战争消耗之部,且其对占领地之贸易反成为其本国经济之一种增加负担,结果战时财政陷于山穷水尽之地步,于增税、节约之外,帷有赖赤字公债以维持,战前倭公债不过九十万万日元(以下同此),去年冬因太平洋战争临时议会通过六十六万万日元,今年度之公债亦达一百四十万万元之巨。统计倭公债已逾四百万万元,其通货发行额至一九四〇年夏,大藏省公布发行纸币三十九万六千二百万元,连朝鲜、台湾、伪联银、伪蒙疆及军用票达八十余万万元之多,一九三六年倭普通岁出预算不过二十三万万元,一九四一年度普通岁出及临时军事费共达一百一十九余万万元,较之战前增高将近五倍,而战费一项约三倍于政费之额,其在政费中本来尚含有军事费用犹未计入。自太平洋战争发生以来,今年度仅临时军事费为数已达一百八十万万元之巨,其中有一百四十万万为发行赤字公债,已如上述,其他则取给予增税,与国民储蓄,吸取国民脂膏亦至于枯竭干涸之境,最近所谓行政机构简单化,其中欲求紧缩经费,即因财政困难稍求补救之明证。再就倭国民所得以观,据查三九年倭国民所得总额为二百七十万万日元,而战费占国民所得额之百分七十,其率之高,即表示倭国贫穷深度之标尺也。

  再就德国言,德国国库财政全部统计,虽未见正式发表,而其战时财政计划,则已采取公债租税各半主义,柏林财政家计算德国国库收入每月租税二十五万万马克,借数三十万万马克共五十五万万马克,至其用途在战费一项为四十五万万马克,一般行政费不过十万万马克而已。财政次长莱哈特发表德国国库岁入总额为七百二十万万马克,其中租税收入为二百七十二万万马克,战争费数额占岁入一半,按照下列统计,短期公债之增加足可反映战争之急需状况,是为最明显之事实。德国银行总裁发表国民所得约计为一千万万马克而战费所占之比例,约为百分之五十五至百分之七十之间。

  次论及同盟国方面之战时经济状况。第一英国,英国贸易在世界上本占第一位,政治力量亦无其匹敌,海岛国家航海比较发达,殖民贸易之保护均赖海军,故其海军睥睨世界,惟以现代战争规模庞大,战斗激烈,英国于经济方面仍不能不求援于友邦,以遂行其长期作战,是乃英美两国于今次大战以来,关系益趋密切之由来。英国战时资金全仰殖民地是为人所共知者,战时财政之筹措,之依赖在外资本之运用,至其国内财政状况,在未开战前数年因急于扩军与国防准备,预算数字历年增加,赤字亦日渐增多,至于开战以后,单就国库税收已不足应付局势,以其得有美国援助,遂能加强其战力。按英国国库收入,公债财源占有一半租税收入,对战费之支持率在四一年度为百分三十七,到四二年度增至百分四十五,自美国军火租借法案通过后,便为宽松,故新年度预算数字无何增加,严格比较,当较上年为低。

  四〇年国民所得比三八年增百分二六·五,共为五百五十八万万镑,按此战争费用占国民所得之百分七十弱,第二美国,美国国防在五年以前,已开始准备,国家预算亦逐年膨胀,一九三八年国民所得总额为六百三十九万万金元,但国防费预算一九三九年度增加十倍,为数已达一百五十五万万金元,再加上各种追加预算,合共三百余万万金元,此项国防费与岁出总额比较,在一九四一年度占岁出总额百分四十九,到四二年度增至百分七十,其用途多半为扩军,所谓扩军实际即战时预算是也。自从援英政策公布以后,更一路踏入战争大道,第三苏联,苏联财政状况较不容易明了,据所发表数字以观,其财政因扩军关系,有增无减,自四一年六月开始对德战争以后,其费用更急激增加,自不待言。

 

  在层层剖析论证的基础上,吴石总结道:“综上以观,今次大战,各国战时财政,均因扩军与战费而急激增加国家支出,其弥补方法,不外增税、募债与增发通货以求收支之平衡,其中以英苏美等同盟国家较为稳定,轴心国家之德日等国情况均极恶化,是就战时经济,已足以窥知战争胜败之数而有余矣。”这些观点在当时是掷地有声、独具慧眼的。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