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细雨网欢迎您!   
梧桐细雨文学网  
当前位置:主页|人物传记|冷月无声:吴石传|第二章 弃学从军/祈战死

第二章 弃学从军/祈战死

类别:人物传记    作品名称:冷月无声:吴石传     作者:郑立      字数:本文有3618个文字    阅读时间约10分钟

  

  辛亥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帝国主义列强们中引起恐慌。它们虎视眈眈,一面伪装“中立”,一面又暗地扶植袁世凯作为其新的代理人来弹压中国革命。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袁世凯凭借北洋军的背景软硬兼施,逼迫革命党人交出政权。在孙中山的眼里,民主共和原则是革命党人立命之基,丝毫不能退让。他主张组织北伐军北上讨袁,用武力作出回答。1912年1月11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仅11天的孙中山宣布自任北伐军总指挥,并制定六路进攻计划,下令出师北伐。

 

  福建第十四师许崇智部首先受命开赴北伐战场。为了配合孙中山的北伐讨袁,福建军政府迅速行动,开始组织福建学生北伐军北上的工作。

 

  富有革命精神的福州开智小学堂师生作出敏锐的反应,率先在全市发起倡议。在寒冷的深夜,福州开智小学堂教师潘依耕、黄岳申借助暗淡的油灯,通宵熬夜赶写出《招募组织福建学生北伐军通告》。这个通告力陈国家陆沉之悲,痛陈逆贼之祸,大声疾呼热血青年为保卫共和而北上讨贼,如一声惊雷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影响。这个轰动一时的骈俪体文告内容如下:

 

  为通告事。照得昊天不吊,祸及中华。满虏入关,垂二百余年,流毒中原,摧残汉族。扬州十日,凶甚安史;嘉定三屠,恶同狼豹。政治黑暗,官吏具搜刮之贪;苛杂繁兴,人民有破家之怨。秽行彰闻之西后,宰制朝廷;乳臭未干之溥逆,君临天下。遂使国势不振,海内骚然。瓜分豆剖,列强起窥伺之谋;文牢字狱,全民兴自危之嗟。完全领土,拱手让人。大好河山,载胥及溺。朝鲜之前车可鉴,印度之覆辙堪虞。版图日削,政治日非。舆论警告而不悟,国家陆沉而不知。汉族何辜,遭此惨劫。直使数千年神明华胄,将沦为亡国遗民。今我革命首领孙中山先生,暨诸殉国先烈,凛亡国灭种之苦痛,具牺牲奋斗之精神。河口、钦廉、镇南、广州诸役,虽然功败垂成,已足以寒虏胆。近者武汉举义,各省景从。我福建全省相继光复。满廷虽失东南,尚据西北。胡虏汉奸,犹复活动。专制之灰未冷,共和之制濒危。凡我同胞,孰非炎黄孙子,同仇敌忾,岂可让人。呜呼!庆父不除,鲁难未已,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祖士雅击楫中流,刘越石枕戈待旦。吾侪爱国,不让古人。况我闽邦,夙多义烈。黄花岗上,足为明徵。同人等窃不自揣,爰有福建北伐学生军之组织。所望赳赳健儿,莘莘学子,知匹夫有责之义,以声讨逆虏,光复汉土为己任。群策群力,大张讨贼之旗;如熊如罴共挞北征之鼓。誓犁庭而扫穴,期食肉而寝皮。际兹危急之秋,当为一息之争。深盼兄弟姐妹,其各盍兴乎来。俾得周知,特此通告。③

 

  招募通告贴出后,不到3天的时间,就有开智小学堂、三牧中学、格致书院、英华书院、陆军小学等400多名学生积极响应,踊跃报名。从军,从军,在榕城热血青年中形成热潮!吴石是这股热潮中的活跃分子。吴石接到开智小学堂好友的报信后,他心里有了一个主张:国家有召唤,男儿自当先。自己要去,好伙伴们也一起去。于是,他匆忙去找开智小学堂林炘、郑九鼎等同学,大家一合计,表示要效法古人投笔从戎,去做一名血洒共和的军人,约定一起报名去。这些年轻的学子围坐在一起,商定要有钱出钱,你一元我一元,凑成台伏币百余元,一并交给福建北伐学生军作经费。这笔善款最终没被采用,但年轻人火热的心也够感天动地的了。

 

  远在南京的陆军部长黄兴④得到福建学生北伐军已经集合,准备出发的报告后,十分高兴,立即委派曾在开智小学堂任教的吴挺为福建学生北伐军总队长。

 

  吴挺就任后,一面加紧训练,一面积极做出发的准备。民国元年(1912年)1月15日,在点教场(今福州五一广场)上福州各界举行劳军大会,现场向学生军代表赠送一面白布大旗,白布大旗上书写“祈战死”三个大字。

 

  1月16日,福州大地,细雨纷飞。军政府一纸“学生北伐军出发”公文下达到福建学生北伐军军部。接到通知后,吴石迎着寒风、冒着小雨,一路小跑赶到军部领取由中华同盟会闽支会颁发给学生军人员的护照。他从军部代表手中接过护照,在文件下角空白处小心翼翼地填上自己的名字。他将护照拿在手上很仔细地看了又看,轻声念道:”为发给事,照得闽省光复,全赖同胞协力,厥告成功。惟北京,汉阳两处尚未肃清,应即选举各会员驰往北伐。凡我各省同盟支会联军,务须互相保护,而免隔胆,合行给照。为此照仰该代表即便收领,奋志进行,须至护照者。右仰北伐代表本会会员吴石收执。中华同盟会福建支会会长彭寿松为。限功成日缴销。”吴石将护照本当成宝贝藏在裤兜里,一脸的灿烂,高兴地回家。他为自己成为福建北伐学生军光荣的一员而兴高采烈,他该准备出发了。这时,吴石实际年龄不满17岁,是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员。

 

  1月17日上午8时,由300余人组成的北伐学生军奉命开拔,由东岳庙整队出发。当在庙内广场集合时,学生家属纷纷前来送行。出发时,沿途鸣炮,民众夹道鼓掌。女生们绣出“祈战死”小旗,昂着头,振臂高呼:“愿战死沙场,绝不向冰天雪地低头”,格外引人注目。队伍由都督府出发,打前阵的是军乐队,跟上去的是陆军各兵种官兵及武装警察,黑压压的一片学生军压阵。沿途,挤满送行、寻人的学生家属和各界代表。队伍经南大街,直过万寿桥,抵达海关埕码头。一路鸣炮奏乐,学生军高唱自己编的《祈战死歌》:

 

  我省宝刀真利器,快活沙场死。短衣匹马出榕垣,喇叭铜鼓声。祈战死,临大敌,战袍滴滴胡儿血。生平自愿,为国牺牲,头颅一掷轻。

  阿娘牵衣向儿语,我也羡慕你。贤妻慰勉劝夫行,慷慨送前程。搴敌旗,斩敌将,或死沙场好模范。模范如何?蔚为国魂,毋忘祖国恩。

  阳春三月桃花艳,埋骨在沙场。公园铜像雄伟装,尽是青年们。强国是,侪国殇,留得姓名字字香。军不凯旋,归返何颜,偷生有几年。

  人生自古谁无死,死得要轰烈,炎黄华胄沦胡儿,不知几何时。不成功,即成仁,锦绣河山既重光。前仆后继,再接再厉,巩固胜利果。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小个子的吴石情不自禁地举起手,拉开喉咙高唱。一路上,年轻人喷亮的歌声打动着欢送的行人,也打动着歌者。一路上,上百万发的鞭炮轰鸣,人们敲锣打鼓,沿途围观欢送者人山人海,既热闹又混乱。人群中,有的流着热泪欢送亲人上路,祝愿自己的亲人一路平安;有的家人冲进队伍拉人,去拽回硬要参军的亲人,喊声、哭声、歌声交织在一起。下午3时,全体人员到达马江罗星塔下,登上停靠江边的“万象’号商轮。轮上鞭炮轰鸣,热烈地欢迎即将出征的北伐战士上船。

 

  入夜,兴奋一天的学生们在船上枕着闽江口舒缓的波涛走进梦乡。

 

  夜幕下,马江的水波中,星光在闪烁,月亮在闪烁。一阵风吹来,水波荡漾,不知哪是星光,哪是月光?这一夜,吴石兴奋得有些失眠了。

 

  次日,“万象”号商轮再次起锚,毫不犹豫地向着目的地进发。经过三天的海上漂泊,于1月20日夜到达上海黄浦江。船停泊于江心。吴石站在轮船的甲板上,贪婪地眺望黑幕下的上海滩和黑沉沉的夜空,突然感到世界是那么神秘与广袤,他在心底里突然发问:世界于我是何物?他这时并不清楚黄浦江将成为他人生的一个停泊点和起始点。19年后,他也是从这里起程赴日本留学,开始人生的又一次出发,那是后话了。

 

  1月21日一早,在轻柔的晨雾中“万象”号商轮靠近码头。到了,目的地到了,兴奋不已的学生军纷纷跳出船舱、涌向甲板。小军人们向到码头欢迎的江苏都督陈其美及幕僚行军礼,陈其美与站在前排的学生军一一握手,对学生军殷勤慰问。就这样,学生军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目的地,在上海安营扎寨。吴石从此也与上海结下缘份,他的人生的一些重要活动都与上海相联系。

 

  —月的沪上分外寒冷,雪花飘飘,寒风阵阵。这对于习惯福州四季暖和气候的吴石来说是一个考验。他的脸颊被冻得发红,他感到与温和的南国相比,上海太冷了。后来,他在《自传》中回忆道:“南北气候迥异,余乍离乡土,与冰雪周旋,觉寒不可耐,甚以为苦,然志不稍衰,寝久亦习惯矣。”⑤强烈的保卫共和的愿望支撑着他。半个多月过去,在长官的鼓动下,学生军情绪高涨,个个被国家感动、被理想激励,纷纷请求北上杀敌。这时和议告成,清帝逊位,原本明朗的形势顷刻间发生微妙的变化。沪上的学生军接到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的指令开拔前往南京,闽浙两省北伐学生军合编为陆军部入伍生团,直接归南京留守司令黄兴指挥。他们一面训练,一面警卫南京。吴石被编在第二营。入伍生们年轻气盛,上操上课都很兴奋。每次操练回到驻扎地原江宁府衙门,昂着头,张着嘴,高唱军歌《四季从军乐》。这些从军的年轻人何等慷慨、何等单纯可爱!吴石参加学生军,只有一个单纯的想法:要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那样为共和而战,去打仗,去北伐,死了也光荣;如果不死,还有希望进入陆军学校,将来当一名正式军人。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