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伍生队以阵容壮盛,雄壮威武,受到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赏识,获拱卫临时大总统府的殊荣。孙中山先生亲往京郊明孝陵祭奠时,该队随从前往。
1912年2月15日,南京城风和日丽,迎来一个重要的庆典。
为庆祝清帝退位、南北统一,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率文武官员祭祀明太祖朱元璋。
吴石接到了为孙中山大总统担任警卫的任务。他既兴奋又紧张,心中怦怦直跳。从挑选的人员来看,吴石意识到这次警戒非同一般。他细心检查了枪支弹药,走到整容镜前整了整军容,和其他战友直奔警戒目标——明孝陵。一到明孝陵,卫兵们迅速疏散,以拉网式开始清场。吴石持枪伫立,注意着周围的情况。
浩浩荡荡的祭祀队伍开进肃穆的明孝陵,其中有大总统孙中山、文武官员与随行军士及应邀观礼的各国领事数万人。明孝陵内人山人海,盛况空前。11时许,在数万名士兵的注目下,孙中山宣读祭文:
惟有明失祀之二百六十有七年,中华民国始建,越四十有二日,清帝退位,共和巩立,民国统一,永无僭乱。越三日,国民公仆临时大总统孙文谨率国务卿士文武将吏,祇谒大明太祖高皇帝之陵而祝以文曰:……郁郁金陵,龙蟠虎踞,宅是旧都,海宇无吪,有旆肃肃,有旅振振,我民来斯,言告厥成。乔木高城,后先有辉,长仰先哲,以武来昆。伏维尚飨。
酣畅的祭文,激越的致辞,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在场的每个人神情庄重。他们看到阳光照在孙中山的身上,洒上一层金箔的颜色。吴石边听边憧憬不可知的未来,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当一名北伐学生军多么光荣和骄傲!他心里默念:大丈夫生当如此!
没过多久,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显现无遗,南京形势发生了令人意料不到的变化——清帝宣告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政权随即落入袁世凯精心设计的圈套中,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共和运动一时沉寂下去。这样,陆军入伍生团失去存在的价值。别无选择,只能解散。这支原本可以成为拱卫民国共和的武装力量不幸夭折了。南京留守黄兴始终牵挂这批从军学生,寄予厚望。在离职前夕,于1912年5月发布训令:“诸生青年爱国热忱,志愿纯洁,殊属可爱可敬,国家应予培植,蔚成军事人才。兹奉命先行资遣回籍,以待后命。''⑥不到5个月的第一次军旅生活草草结束。吴石只得从军令处领取16块银元,告别金陵,沿着水路回到福州,开始人生的第一次等待。
等待何时能够结束,他不得而知。一时焦虑、迷茫的情绪滋长于心。
【注释】
①⑤《萃文叔生平传记》(手抄本)。
②孙中山(1866—1925),广东中山人。名文,字德明,改号逸仙,曾化名中山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以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为三民主义学说的创始人。
③《记福建学生北伐军》,林炘、杨琦、郭叔敏,《福建文史资料》第六辑。
④黄兴(1874—1916),字克强,湖南长沙人。民主革命家。
⑥《吴仲禧诞辰百年纪念》,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第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