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细雨网欢迎您!   
梧桐细雨文学网  
当前位置:主页|人物传记|冷月无声:吴石传|第四章 游荡的岁月/起事鼓浪屿

第四章 游荡的岁月/起事鼓浪屿

类别:人物传记    作品名称:冷月无声:吴石传     作者:郑立      字数:本文有2548个文字    阅读时间约7分钟

  

  1916年冬,怀抱高远理想的吴石走出保定军校大门。

 

  他并不清楚前面的路一片暗淡,走在前景不那么明朗的方向,悲观的情绪不时冒出。

 

  无情的现实很快让吴石的幻想迅速破灭。此时,吴石的心境低落到极点。他后来说:“余以为学能致用,抱负颇高。在校数年,孜孜不息,即期他日以其所学贡献国家。不意生不逢时,命途多舛。出校后之遭遇,使余大感失望。缘其时陆军部为速成学校派所把持,此辈率多出身行伍,对新进之军官,颇存歧视,动加排挤。分发时,以省籍为标准。结果,川浙粤桂等省籍之同学,以本省地方原有部队,故能有发展之途径。独闽籍同学则不然,吾闽本无地方部队,仅得一第十一混成旅服务,有何成绩可言。故余回闽后,历时五月,一筹莫展,懊恼之情,莫可名状。余甫出就事,即遭此打击,影响前途实匪浅鲜。”①这段话道出当时军界的黑幕。多年的学习却无用武之地,他不能不感叹生不逢时。

 

  不久,一股护法之风在中国南方刮起。1917年7月,孙中山从上海南下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任海陆军大元帅。当时汇集广州的福建革命志士中,宋渊源被委任为大元帅府参事,他的保定同学张贞被委任为大元帅府参军处副官,林祖密②亦参加大元帅府工作,共同辅佐孙中山进行护法斗争。1918年1月6日,林祖密被委任为闽南军司令。

 

  在护法之风夹击下,“驱李运动”在八闽大地萌生。其时,闽督李厚基③以北洋军阀作袁氏爪牙盘据福建,作妄威福,为革命志士所痛恨。闽南军的

 

  旌旗已指向李厚基。

 

  闽南军决定将司令部设在厦门鼓浪屿。这一决策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也不是最保险的。打开20世纪初年的鼓浪屿地图,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在这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小岛上面有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领事馆,有德记、和记、太古、汇丰等洋行的建筑和住宅,有洋人的球场、墓地和俱乐部,有美国的医院、日本的邮局、英国的教堂……这时的鼓浪屿已沦为“公共租界”。由于鼓浪屿特殊的地理位置,可进退海上;“公共租界”的政治色彩,北洋军阀爪牙伸手不易,且不易察觉,便于隐蔽和活动。

 

  1918年春,一群革命志士在闽南军领袖林祖密带领下已集结于此,谋划驱李大计。在福州无所事事的吴石接到闽南军司令部的秘召,动身离开福州,乘船潜入鼓浪屿,加入这支“驱李”的队伍,开始人生的第一次冒险行动。

 

  在鼓浪屿闽南军司令部,吴石与同仁们雄心勃勃部署一系列驱李计划。他并没有想到人生中的第一个危险已悄悄降临。李厚基部的鹰爪很快嗅到火药的味道,派出大批人马登岛围捕革命志士。吴石在危险来临的瞬间接到通知,仓促搭乘小舢板离开危险之地。在茫茫的海上,他在抉择:回福州不行,还是去广东,到护法的司令部去,继续在共和的旗帜下捍卫革命的成果。一叶方舟在海上瞄准新的方向破浪向前。

 

  在广东潮州“征闽靖国军”总指挥部,侥幸脱逃、大难不死的吴石见到年长他15岁的福州籍辛亥革命骨干刘通。两位福州人在异乡一见如故,说起福州方言,分外亲热。从这时起,两人关系日密。两人在军中常常走动,今晚在刘通处,明晚在吴石处,互邀聊天,讨袁的共同使命让俩人心连在一起。从此,结下伴随一生、至死不渝的友谊。

 

  刘通在福建历史上算得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刘通(1879—1976),原名开通,字伯瀛,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刘通本是从医的,但面对现实的黑暗,他毅然放下自己的专长。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名刘通,参加福州进步组织“藤山文明社”(后改为“汉族独立会”),担任秘密刊物《调查录》编辑。翌年,同盟会福建支部成立,协助主持同盟会支部日常工作,并任“桥南公益社”秘书,兼《建言报》编辑。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考入福建法政学堂,攻习法律专业。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后,任福建法官。后辞职,专任福建同盟会机关报《建言报》主编。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后,参加策动新军将领孙道仁反正,参与福州光复之役的军事指挥。福建都督府成立,被推为参事会议参事员,后任政务院秘书长、副院长和都督府秘书等职。“二次革命”失败后,受到通缉,遂出走上海。1916年,参加征闽靖国军、护法等运动。1922年10月,任福建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后任政务厅厅长。次年,到广州任军政府秘书。1924年1月,为中国国民党“一大”福建省代表。7月,任大理院第一庭庭长。1926年12月,北伐军占领福州后,刘通任福建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高等法院院长。1927年福州“四三”事变后,因被指控“袒共”,被免去高等法院院长职务。1932年,任福建省民政厅厅长。1934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员。1944年,参与“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筹建工作。次年,任“民联'中央监察委员。1949年1月,刘通和丁超五等共同负责福建“民联”工作,联络上层人士,策动国民党军警起义,掩护中共地下活动,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为迎接福州解放做了大量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民革中央执行委员、民革福建省委员会第一届至第四届主委;还当选为福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福建省政府委员、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一、二、三、四届政协副主席,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在以极大的热情为新中国鼓与呼的同时,刘通更深入地转向中医、易经的研究,著有《药钥医谈延生录》、《漫有斋验方选》、《中庸一元说》、《大学还元说》、《周易新解》等。

 

  一年后,1918年4月,在广州首先响应护法的滇军第四师师长方声涛④以征闽军代总指挥的身份率部入闽。恰好同学林知渊在军中任职,写信给吴石,征询是否回闽任职。吴石思考再三,相比广州,回福建,学友多、回家也方便,于是,决定回到福建,参加征闽军的工作。在征闽军中,作为上尉参谋的吴石在工作中认真、严谨、勇敢。无论处身何地,担任何事,大者如作战计划,小者如译电工作,都能不辞劳瘁;每出入枪林弹雨中,无所畏缩,屡濒于险。显而易见的是,这一段经历使刚出道的吴石尝到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的辛苦和危险,也形成不容更改的坚毅的军人气质。从此,文人情怀与军人气质相交织、相伴于他的人生旅程。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