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1922年,吴石的喉疾日益严重,已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当时,在福建是没有哪位先生能治好这个病。备受喉疾煎熬的吴石,接受友人的帮助,离开打打杀杀、血雨腥风的战场,结束动荡的民军生涯,来到北京治疗。脱下军装,换上长袍马褂,他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日子,结合西医治疗,病情有了明显好转。比起病情的起色来,他这一时期最大的一件事情是结识影响其一生的诗词大家何振岱,并拜其为师。
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又字心与、觉庐悦明,晚年号梅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他高中举人,曾为江西布政使沈瑜庆幕僚。辛亥革命后,在福州主纂《西湖志》,兼《福建通志》分纂。抗日战争中福州两度沦陷,日本人诱以伪职,坚辞不就。一生著述不辍,著有《觉庐诗草》、《我春室诗集》、《榕南梦影集》等,声名显赫一时。
1923年隆冬,经族人介绍,吴石来到位于北京城东的柯宅。他敲响柯家大宅宅门,绕过走廊,来到一片颇具江南景色的私家花园——澹园,在园中庭院拜见了闽籍大儒何振岱。初次见面,年届56岁的何振岱就留在他的脑海里——高个子、八字须,戴着眼镜,说话语调缓慢而很有顿挫,儒雅之气盈满周身。之后,他成为澹园的常客,渐渐成为何振岱的得意门生。
何振岱是同年冬应好友柯鸿年⑥的邀请,从上海举家来京的。这时何振岱离开福建已近8年。从1922年秋起,福建发生第二次闽粤战争,政局动荡不安。何振岱虽然在福建文坛独树一帜,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他几经斟酌,决定避兵害,挈家离开福州。适值好友柯鸿年正在上海创办呢织厂无暇教育子女,且笔墨事宜需人打理。在柯鸿年看来,何振岱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由于缘分和时局的动荡,何振岱千里迢迢来到上海,到柯鸿年府上司笔墨兼教读其子女,过着悠闲的生活。1923年初冬,为了扩大实业,柯鸿年先期到达北平考察,并购置房产,决定举家入京。回在上海,向好友谈了自己的想法,真诚邀请何振岱北游。念及北方多贤达之士、文化昌明,何振岱很爽快地答应老友的盛邀。不久,携家人启程赴京,入住柯家大院,继续教读柯家子女。
柯家大宅宅院中园林占地一亩,园中亭榭、花石错落有致,环境优雅,主人为其取名为“澹园”,一个颇为高雅的名字。为了使何振岱一家居住舒适,柯鸿年特意在此修楼。虽客居异乡,气候也较南方干燥,但园亭之胜,让何振岱感到安适、舒心。每天晨起,何振岱照例焚香、诵经,操琴、练字,进行儒家的修炼。
自从认了师傅,吴石常常到柯家澹园拜访老师。在幽静的澹园,常常见到师徒二人的身影,两人散步园中小径。何振岱浸入骨子里的才华和文人气质让吴石顶礼膜拜,何振岱成为对吴石人生有重要影响的人;弟子的天赋和好记性也让何振岱感到惊喜,弟子一天天的进步也让何振岱十分得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两人常相约像历代文人雅士那样登孤山,游长城,赏春花秋月、四时烟霞,鸟鸣山色,树影花光,质朴浪漫,这一切何等雅兴!似乎世间烦扰皆成过去。
吴石在何振岱身边不仅聆听他的艺术主张,而且倾听他的人生主张。何振岱告诉弟子:做官虽非他所愿,但对廉洁勤政的官吏他会敬重,而对贪官也会毫不留情。他常勉励弟子先器识而后文艺,不仅要潜心学问,更重要的是先学做人。先生的一个个主张,不断潜入吴石的心窝。
教书写作之暇,何振岱坚持诵经念佛,身心皆忘。在与何振岱交往的佛教界人士中,既有在家的居士,也有出家的诗僧。因为这一缘故,吴石也结识其中的不少人,有的后来还过从甚密。吴石在日本留学时还与这些人多有诗书往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直、敢爱敢恨、特立独行的何振岱,对吴石影响太深刻了。对于这段经历,吴石常引以为豪。1948年,他在为族侄女刘蘅诗集《蕙愔阁集》所作的序中,深情地写道:“吾师南华老人何梅叟先生,以朴学大师,针砭世俗,陶铸君伦,巍然负东南重望。吾闽人士,莫不思亲炙门墙,撰奉杖履,以求深造。”在吴石就义前留下的遗书中,也以满足的语气写道:“壮岁旅居北燕,受业于何梅生先生之门,经义诗词,亦见精进,极蒙梅生夫子之赞许。”两人交往密切,即使后来在天各一方的日子里,吴石心中也无法放下老师,无论在外地还是在日本,都要去信问候老师或寄些土特产,以表心意。在何振岱长女何曦1928年9月16日日记中,有“今早,父亲之门人吴虞薰寄来里中肉松四罐,龙眼脯一罐,付力二角”⑦的记录;在何振岱的日记里,多处记有“虞薰来信”,可见交往之密切、情义之深长。吴石在写给老师的信中,丝毫没有隐瞒自己的苦恼,常常一五一十地倾诉。何振岱在一次回信中谆谆劝勉弟子:“来书似以无暇治旧学为恼,此志极难得。且夫学与不学关系甚大矣。却毂学而佐晋,原鲁以不学衰周。圮上有学而兴,垓下以无学而败。故治军本儒者事。远者不论,明之俞、戚,清之曾、胡,其明征耳。惟此事,正自不择地与时,一得外襮,今之所谓名士是也。闇然自守,不求人知,古之所谓潜修是也。吾与君第求务其实可也。专经之学,留俟他时,不为晚也。愚老病,无足言矣。眼中之人如子者少。勉之,勉之。”对吴石而言,每当读到老师的来信,老师的音容笑貌即照临在他面前,一如当年耳提面命。
何振岱与陈宝琛家世渊源深厚。在京期间,经何振岱牵线,吴石再次见到陈宝琛,与仰慕的末代“帝师”陈宝琛又续了一段师生情缘,向他求教写诗画松之技法。吴石之子吴韶成告诉过我,其父画松技法师承陈宝琛。
陈宝琛(1848—1935),福建福州人,字伯潜,号弢庵,晚号听水老人、沧趣老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不能回避的人物。陈宝琛19岁中进士,20岁点翰林,少年得志,评议朝政,以直言放谏闻名天下,被人称为“清流党魁”,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一起被人称为“枢廷四谏官”。光绪五年(1879),力主出兵收复沙俄所侵占之伊利九城。后因甲申(1884)中法战争战事失利,1885年慈禧太后以其“保举失当”为由将他降官五级。他索性回到老家福建,赋闲近25年。乡居期间,以“培人才,广教育”为志,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兴办大批新式学堂,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女校、日语学校等,并仿照日本教育模式于1907年创办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今福建师范大学前身),开启福建高等教育之先河,几代闽省学子从此受惠。光绪三十一年(1905)奉派任闽路总理,亲历南洋各地募股集资,于1910年建成厦漳线嵩屿至漳州江东桥28公里长的一段铁路,创福建铁路之始。
陈宝琛一生都在办教育,被视为一个成功的教育家。宣统元年(1909)被重新起用,奉诏入京,任资政院议员,补阁学原官,授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兼弼德院顾问大臣等。宣统三年起为冲龄溥仪授读,曾封为太傅。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坦言:“对我影响最大的师傅首先是陈宝琛,其次是后来教英文的英国师傅庄士敦”。这回他却是一个失败的老师。在日本人的策动下,1931年11月,溥仪背着他,与郑孝胥父子前往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溥仪沦为傀儡,陈宝琛劝阻投日未果,拒绝了溥仪的“府中令”之邀和日本人要他继续当“太傅”的“挽留”。但直至生命的终点仍为溥仪复辟大清社稷大业未成而抱憾。
在吴石面前,陈宝琛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经陈宝琛、何振岱这样高人的点拨,加上自己的悟性,吴石的诗歌创作在短期内进步很快,画松的技法也日见提高。何振岱在1926年10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往德医院看弢老,云:吴诗为君邀,入正路,何其幸也!”⑧这篇日记所言表明,何振岱和病中的陈宝琛谈起吴石的诗作,谈起吴石诗歌已入佳境,陈宝琛对吴石的进步感到欣喜,发出“入正路,何其幸”的赞赏。
1935年3月5日凌晨,88岁的陈宝琛在京逝世。其门生故旧多具挽章,这些挽章当年曾誉写成册(未刊),今存福建省图书馆。其中何振岱的挽联内容是:“一恸暮云垂,月断灵光空有泪;横流人海急,魂归兜率岂忘怀。”
吴石则以“门下再晚生”名义送去挽联,深情追悼自己的引路人。联称:
先君承香火再传,何期小子跻堂,曾受推恩申矩矱
四海痛老成忽邈,岂但乡人思德,相将洒涕满松榆
这一挽联表明,吴石之父曾受业于陈宝琛,吴石本人也曾受知于陈宝琛。
在京期间,吴石不仅在治学上有了精进,而且在个人事情上也有了满意的收获。经族人介绍,1923年冬,正步入而立之年的吴石成为幸福的新郎,他的新娘则是他的同乡王碧奎,王碧奎这一年20岁。在家乡螺洲,吴石与王碧奎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婚礼,喜结伉俪。双方年龄尽管相差较大,但夫妻恩爱,携手人生。正如吴石在狱中所写的遗书中指出:“余年廿九,方与碧奎结婚,壮年气盛,家中事稍不当意,便辞色俱历。然余心地温厚,持碧奎亦克尽夫道,碧奎既能忍受余之愤怒无怨色,待余亦甚亲切。卅年夫妇,极见和睦。”王碧奎早年接受新式的教育,贤淑温厚。王碧奎自嫁入吴家后,就将自己的命运与夫君紧密联系在一起。王碧奎为吴家生育6男2女,勤俭持家,照顾家庭。婚后,随夫君赴日,照顾家人起居。


端庄、贤惠的王碧奎是吴石生命的重要一部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吴石为了家人安全,提前让妻子一个人带着子女逃难,从上海、南京、江苏、武汉最后到达重庆。在重庆,经历了日机重庆大轰炸,一家人险些丧命于日机的狂轰滥炸。之后,王碧奎带着家小匆匆逃离重庆,与丈夫相会于桂林。从1937年到1941年4年逃难生活中,她独当家务重担,加上儿女多病,精疲力竭,心力交瘁。去台后,没过几个月平静的日子,却因丈夫事受牵连,蹲了4个月监狱。当她走出国民党保密局大牢的时候,双眼看到的却是人去楼空,流离失所。在此后的近50年余生中,她常常生活在对丈夫的追忆中。不难想象这该是怎样一段美好的姻缘!在这个时候,吴石的生活、事业似乎顺风顺水。
【注释】
①《萃文叔生平传记》(手抄本)。
②林祖密(1878—1925),字季商,福建平和人。其父林朝栋是台湾抗击法国侵略军的爱国将领。林祖密组织民军,进行护国、护法和反军阀斗争,最终为民主革命事业献身。国民党中央党部曾特颁“忠烈永式”匾额以褒扬其生前功绩。
③李厚基(1873—1942),字培之,江苏铜山人。时任福建镇守使,陆军中将。晚年落魄,至与人合开木行。
④方声涛(1885—1934),字韵松,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将领。1927年,福建省政府成立,任军事厅厅长、省政府代主席。
⑤张贞(1884—1963),字干之,福建诏安人。吴石在保定军校时的同学。1946年10月,晋级陆军上将退役。1949年离开大陆赴台,以“军事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而终。
⑥柯鸿年(1867—1929),字贞贤,号珍岑,晚号澹园居士,福建长乐人。1885年4月,马尾福建船政前学堂制造班第三届毕业生,后留学法国。清北洋候选道员,任庐汉铁路参赞,京汉铁路总办,曾出任比利时大使。留学期间专攻万国公语、法语专业课程。同班的有高而谦、王寿昌、许寿仁、游学楷、林藩等6人,其中王寿昌曾以口述《茶花女》故事,由林纾译成汉语,成为一段文坛佳话。
⑦何曦《晴赏楼日记稿》,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65页。
⑧何振岱1926年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