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冬,冯玉祥、孙岳、胡景翼发动“北京政变”。此时,好友何遂出任国民军第三军孙岳部参谋长兼第四师师长,邀请闲赋在家的吴石出山,任该师军械处处长并统领炮兵,兼任南苑干部学校教官。但国民军仅一年多便在直奉两军夹击下瓦解了。这时,蒋介石在南方誓师北伐,朱绍良任总部参谋长,委吴石为作战科长。1927年,方声涛回福建主持政务,吴石又回福建任军事厅参谋处处长,致力整顿本省民军。1929年冬,已是福建省军事厅一员、事业渐入佳境的吴石作出一个异乎寻常的决定——到日本学习军事。这种人生轨迹的转变,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吴石的想法得到方声洞烈士胞弟、省政府代主席方声涛——这位曾留学日本的长者的理解和支持。他找到方声涛,向他表述自己的想法。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方声涛鼓励吴石走出国门,继续军事学习,争取更大的建树。并答应他留学经费由他想办法解决。方声涛一番话,让吴石那颗悬浮的心静了下来。在方声涛的大力支持下,吴石最终取得公费保送的资格。
为什么吴石在事业颇为顺利的时候别离祖国远涉海外?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吴石对当时国内军事现状的失望,也有对现状的厌倦,试图寻找自己生命的新坐标。吴石在《自传》中对留学缘由有简要的叙述:“余自出校任事以来,备受刺激,感想良多。时届第一次欧战之后军事学术已日新月异,诚有再求深造之必需,每与曩曾留日之同学返,获知日本陆大组织健全,颇负时誉,乃谋东渡求学。”这里谈的意思是因国内军事弱后而有意去深造,要深造就要到最知名的日本陆军大学,学到当时最好的理论,走上“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治学之路和修行之道。另一方面的原因,吴石在《自传》中并没有明白说出。那就是:保定军校毕业后,累遭不顺。尽管怀着改善人民生活的愿望,从事地方行政工作,由于当时政治的混沌,深感力不从心,隐退出国、摒弃尘事的想法自然也一度占据他的脑海。
想法归想法,实现起来不是想象那样简单。吴石后来回忆:“日本陆大极不易入,虽收中国学生为第一种政策耳,初系每年招收一次,后易为三年一班。余抵日后,方知最近一班入校仅一年,须待其毕业,始得收新生,当时,颇感彷徨。一般友好咸劝余不如先入炮兵专门学校,余纳其言,爰补习三月,为投考炮校之准备。初日本各兵科学校皆可保送,无须考试,厥后来者渐多,乃废保送之例,而且考试极严,余幸应付裕如,幸获考取。”①这说明,一开始他有些费力地去适应所面临的变化。毕竟,日本军事教育体制不同于中国。
经过近一年的折腾,1930年秋,吴石从日本炮校毕业,埋头准备报考日本陆军大学,一个新的情况出现了:“此时投考日本陆大难关重重,第一因为来考者多,合各省籍计共四五十人,余为福建省政府所保送,限于经费,无法继续,势须先解决学费困难问题,余遂返闽交涉并至南京请愿。当时,日本陆大限定我国学生名额,每期仅六名,来考者四五十人。中间有知难而退者,但仍有十人候考。余志在必得,虽知困难,意不稍馁,乃竭其全力准备,延富有应考陆大经验者二人为导师。准备三个月后,始往应试,与试者四十人,而录取名额仅六名,群感希望甚微,乃于考后向日政府交涉增加名额。时幣原当政,对吾国比较缓和,允增两名,共为八名,余幸录取入校。”②这段亲身的回忆表明,吴石能够进入日本陆大确是极不容易,颇费周折的。
“日本陆大于入校时,限制极严,非确实后秀之学生,决难幸致,日本学生,视此为最重要之关头,除具特别天才者外,自准尉以上,非经过数次考试,不能入选。在校时,功课繁重,每日皆有作业,平常能考列前茅者,率皆苦下工夫,往往彻夜不寐。余知其然,故三年在校片刻不懈,各科作业,皆按时交足,对其他科目如外国语、骑术等,他人多等闲视之,余独郑重其事,从未缺席,授外国语等项辅助科目时,往往仅得余与一二人到场而已。至于所作之战术案,日教官颇重视,常付印分送,并命余登台讲述,参谋本部公译留日学生,以余为最有心得之一人。”③从这一段回忆性文字中,可以看出吴石当时是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之刻苦,目标之明确,心得之特别,成绩之突出,成为“最有心得之人”在情理之中。因在校成绩优异,在同一拨同学中有人给他安上“十二能人”(即能文、能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能英语、能日语、能骑、能射、能驾、能泳)的头衔。对于这样的头衔,吴石一一照单笑纳,颇感自豪。

在日本全家泳后留影
当时军校生活如何紧张,因资料难觅,尚无从考证,但从吴石的诗作中仍可寻到一些踪迹,感受到当时的情形。在《东瀛诗章》中吴石写道:
初秋,入立川飞行联队,辙乘飞机上高空,观览一切,大快人意,吟长句以记之。
晚世百工竞技巧,能造云车凌苍昊。
溟鹍掣霄轻凡禽,天马行空不由道。
我砚殊俗域外来,每乘飞毂獲人推。
一叶飘飘颢穹里,四大无碍从徘徊。
夷则凉天继阑暑,鹏翼翛然更快举。
初时离地作盘空,好似轻舟自容与。
俄而高翔如升阶,但有清风相与偕。
愈上愈出红尘表,行叩阊阖窥无涯。
逾时凝眸一下视,白云远在脚根底。
杲杲东旸分外明,时腋太清无秽滓。
斯时斯景原难忘,羽化登仙未可方。
自来物质有究竟,此身依然人海藏。
“演武于富士山麓,半月军营生活殊异寻常,有击于目,乃感乎心,辄成数绝,以记吾曾。”吴石写下了《营居杂诗》,记录军营生活的一个侧面:
山中五月似新秋,碧树青芜一望收。
行到人烟将断处,俨然上谷旧营楼。 ,
一日阴晴未有征,乍观云散又云蒸。
欲将富士方佳丽,半掩芳容态自矜。
凭鞍顾盻思悠悠,直上岩颠一掉头。
旷处逢幽殊不意,泠泠激石有寒流。
丛杉修竹郁青葱,新月生时晚有风。
眠食无嫌常潦草,幽心能与景光融。
黄尘车马叹忽忽,岂爱燕然勒战功。
今日中原方鼎沸,枕戈运甓几英雄。
佛郎机铳震云霄,霹雳声中土地焦。
信是健儿身手好,我思边帅汉班超。
一次,吴石“赴步兵学校观演攻守之术,感成十五韵”。该诗如下:
荘生有作讥蜗蛮,独怪世人深唾弃。
好兵觌武震声威,席卷并吞以为志。
利器唯恐不伤人,日讨军实求武备。
纵横捭阖在自尊,纠合会盟皆有为。
尊俎未撤兵踵临,昨日之仇今侪类。
那知阴阳伏大机,盛衰剥复理无二。
功业自古不长存,以力假卞有不匮。
有兴来观习野战,前偏后伍相雁次。
一方为守一方攻,各挥部曲发征队。
一声号令争前趋,肉薄驰突无畏避。
剑光拂日骑涌潮,烟雾迷天声作沸。
九死一生弹指间,弹雨枪林何惨愦。
此时怅敌意气雄,居恒原是袍泽谊。
肃气充腾伪迫真,事后令人生感慨。
纷纷人世苦斗争,如此收场恐非易。
至离东京不远的千叶县佐仓町参观秋季特别大演习,吴石心潮难平,破晓时分,在马上作诗一首:
马蹄声里晨光淡,灯火村村尚未收。
冷雨尖风残梦续,耐人寻味是兹遊。